河南人大专版|依法监督促治理 守护青绿见担当——2025年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掠影

时间:2025-11-17  来源:河南法治报

微信图片_20251117065602_482_287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5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守护中原青绿,共绘蔚蓝天空”主题,组织开展2025年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许昌、漯河、新乡、焦作等地开展监督调研与宣传报道。连日来,河南法治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了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与企业绿色转型的实践。

  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行动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实践,力求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引导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凝聚起共建美丽河南的强大合力,为持续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描绘中原大地更加绚丽的生态画卷贡献人大力量。

许昌:主动减排 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在许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绿色发展理念正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一批骨干企业主动扛起环保责任,在减排降碳、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长葛市的河南艾浦生再生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环保方面持续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近年来,公司累计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通过安装除尘、脱硫、活性炭吸附等设备,有效遏制或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该公司副总经理唐占军介绍。2023年,该公司被评为再生铝行业绩效分级B级企业。该公司还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废料”蜕变成“新材料”。

  源头管控是企业减排的有效路径。位于许昌市魏都区的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生产车间焊接工序现状,首先提出了建设可伸缩式的移动焊房,既能满足工件大而长的特点,又符合文件中关于无组织排放的要求。该公司副总经理孔鲜宁介绍:“这样可以满足车间日常所需的焊接操作要求,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集中进行收集,再使用脉冲袋式除尘器使焊接产生的烟尘及时有效地排除。”

  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许昌市建安区,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表面的工业涂装(喷涂)工序。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该公司全面推进涂装原料的水性化。“相较于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以水作为主要稀释剂,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大幅降低,从源头显著削减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产生与排放。”该公司副董事长赵保江在提起成效时显得信心十足。

  如今,许昌的企业正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持续深化环保治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竞争力。它们用行动证明:绿色,不仅是责任,更是未来;不仅是底色,更是底气。

漯河:绿色赋能 绘就物流航运新图景

  漯河以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物流分拨与内河航运的发展脉络。漯河港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顺丰速递物流分拨中心等骨干企业主动担当环保责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绘就城市物流航运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漯河港位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沙颍河畔,是我省内河航运体系的重要节点。为了实现散货作业环保达标,漯河港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污染防控体系,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了全封闭防污染环保厂房,用于散货业务的开展,购买清扫、洒水、雾炮等各类环保车辆,作业期间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间断洒水、场地清扫和喷雾等多种降尘措施。

  针对船舶污染物接收难题,漯河港引入了专业第三方服务。漯河港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安全管理部负责人孟宪强向记者介绍,船舶到港后,船民填写《漯河港船舶垃圾接收记录簿》后,把生活垃圾带到岸上指定垃圾收集区,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接收、转运、处置。

  与此同时,在陆路物流领域,位于漯河市召陵区的顺丰速递物流分拨中心同样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疾驰。作为豫中南地区关键的快递物流枢纽,该中心日均处理量巨大,其环保表现直接影响区域物流业的绿色成色。该中心内部装备的全自动智能化分拣运营设备提升效率、优化能耗。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中心在运输环节的绿色替代行动。数据显示,该中心自有车辆176台,其中国六排放标准车辆155台,新能源车与国六排放标准车辆合计绿色替代率已达88.1%。这反映出企业在车队结构绿色化方面的前瞻布局。

  “尽管自有车队绿色化程度较高,但日均进出园区的94辆重型柴油车中,国五排放标准车辆仍有44辆。加快车辆升级换代、降低整体运输环节的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从陆地物流分拨到内河航运枢纽,漯河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新乡:技术革新 擦亮能源产业绿色名片

  在豫北大地,新乡以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为抓手,推动国电投新乡豫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新乡市首创环境能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深耕环保技术创新领域,在电力生产、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实现污染物减排与效能提升的双赢。

  “作为新乡市主要的供热企业与豫北区域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国电投新乡豫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深知肩头责任。面对保供与减排的双重任务,公司选择以技术攻坚实现突破。”该公司副总经理杜洪利说。脱硝是电厂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关键环节,该公司对部分机组实施了脱硝分区喷氨控制优化改造,通过“分区改造+分区测量+分区调平+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不仅有效提升了脱硝效率,还降低了氨逃逸,减缓了空气预热器堵塞与腐蚀,实现了环保与保护设备稳定性的双赢。此外,该公司通过改造脱硫系统真空皮带脱水机等设备,为稳定高效压降二氧化硫提供了坚实保障。

  将生活垃圾“吃干榨净”,转化为绿色电力和工业蒸汽,是新乡市首创环境能源有限公司的使命。这家日处理垃圾约1800吨、服务近230万人口的企业不满足于达标排放,主动向更高环保标准发起了挑战。2025年,该公司投资1500万元开展深度治理项目,对在运的两台锅炉新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装置。该项目于9月30日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行,效果立竿见影。“改造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项污染物日排放总量从712.73千克降至434.78千克,降幅高达39%。其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日均72毫克/立方米降至42毫克/立方米,下降42%,远优于国家及河南地方标准。”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栋介绍。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将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技术融合,强化政策引领与执法监管,压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努力推动新乡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积极回应新乡市民对蓝天白云的期盼。”新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焦作:深度治理 重塑工业绿色标杆

  在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保考验与升级机遇。在焦作,水泥、新材料等领域重点企业不再满足于末端管控的“达标排放”,而是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流程、各环节,通过前瞻性的超低排放改造与行业最高的绩效评级追求,主动重塑着工业发展的绿色标杆。

  拥有两条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焦作千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万吨熟料、300万吨水泥,其环保表现举足轻重。“公司在有组织排放治理方面,已完成了除尘、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在无组织排放治理方面,所有物料储存及运输均在封闭场所下进行,建设有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系统;在清洁运输改造方面,建设充电桩12台,清洁运输比例已达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我们将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中国水泥协会要求的超低排放公示。”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波告诉记者。

  焦作安彩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帮扶下对标先进补短板,完成A级绩效申报,并在2024年被评定为平板玻璃行业绩效A级企业。该公司环保专员刘卫娇向记者介绍了公司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举措获得这块“金字招牌”的:一是升级环保设施,在原有窑炉废气处理工艺基础上新增二次脱硝设施,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二是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使用高效脉冲布袋除尘器、封闭式连廊等设施设备,以及投料二次封闭、清洁洒水车清扫等,粉尘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三是强化噪声治理,初期建隔音墙、选低噪设备并进行降噪处理,2024年进一步优化设施降噪、换双层隔音玻璃等,噪声问题显著改善。

  从水泥生产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到新材料企业的绩效“创A”升级,焦作工业企业不仅实现了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提升,更夯实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编辑: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