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建议追踪|省住建厅答复建议称将建“潮汐公厕”

时间:2025-10-1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宋向乐)“每次逛公园、爬山、看演唱会,最怕的不是累,是找厕所。”在郑州人民公园晨练的王凤笑着说,“男厕空着,女厕排到门口,有时候真急得团团转。”

  这并不是个例。在人流密集的景区、商圈、交通枢纽,女性如厕排队早已成为一种“城市通病”。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平均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且频率更高。然而,过去许多公厕建设遵循“男女厕位1:1”的传统标准,看似公平,实则加剧了“供需失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人大代表胡剑兰联合李艳、李喜歌等七位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潮汐公厕》的建议。她们呼吁,在人流密集区域推广“潮汐公厕”,通过动态调整男女厕位比例,缓解女性如厕难问题。

  一条看似微小的建议,却戳中了城市公共服务中的“痛点”。如今,这条建议有了回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表示,将加强重点区域“潮汐公厕”建设,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推动公厕服务向“便民、智能、人性化”升级。

  潮汐公厕,到底“潮”在哪?

  传统公厕,男女分区固定,一旦人多,一边排长队,一边空荡荡,资源浪费明显。而“潮汐公厕”的核心,就在于“灵活”二字。

  它通常设有若干个“无性别通用厕位”,通过可移动的标识牌或带锁的推拉门,根据实时人流情况动态切换使用权限。当女性排队人数增多时,管理人员可将部分通用厕位划归女厕使用;反之亦然。

  以武汉为例,今年8月,位于长江大桥汉阳桥头的一座老公厕完成改造,成为武汉首座“潮汐公厕”。这里原本厕位少、男女比例不合理,节假日排队严重。改造后,新增6个潮汐厕位,蹲位容量提升约70%,高峰时段等待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以前节假日,女厕门口总排长队,男厕却几乎没人。”公厕管理员说,“现在只要女性开始排队,我3分钟内就能切换标识,立刻缓解压力。”

  国内多地试水,“潮汐”模式渐成趋势

  其实,潮汐公厕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我国《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提出,在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2:1。近年来,深圳、重庆、杭州等地已陆续试点“潮汐厕所”。

  深圳部分公园的潮汐公厕,采用智能感应系统,实时监测各区域人流量,自动提示管理人员调整厕位分配。重庆一些景区则在节假日安排专人值守,根据排队情况手动切换潮汐门。

  更进一步的是甘肃——今年8月,《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提高到3:2,人流密集场所应达到2:1。这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公厕性别比例的省份,被视为公共服务向“实质平等”迈进的重要一步。

  小厕所里的大文明

  从“潮汐车道”到“潮汐办公室”,再到如今的“潮汐公厕”,“潮汐”模式正渗透进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体现的是一种“动态响应、灵活调配”的城市治理新思维——不再僵化执行固定规则,而是根据真实需求实时调整资源分配。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要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如今,在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下,河南已明确加强重点区域“潮汐公厕”建设。未来,在景区、商圈、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区域,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可变的标识牌、智能的感应屏,以及更短的女厕队伍。

  “代表提的这个建议很好,希望政府部门能好好落实,也希望下次带女儿出门,再也不用为找厕所发愁了。”王凤笑着说,这或许就是“潮汐公厕”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意义——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从容地解决“人生大事”。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