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杂志丨秦英林:推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9-23  来源:《中国人大》2025年第17期

  9月5日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7期,刊发了《秦英林:推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全文如下

  秦英林:推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秦英林代表一直为生猪养殖业建言献策。(代表供图)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代表,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倍感振奋。“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党和国家对民营企业寄予很大期望,我们信心满满,亟待进发,借时代之光,乘势而上,奋发有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推进养猪技术创新,端牢人民的‘肉盘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秦英林的养猪梦,始于高中时期。出生于农村的他注意到,虽然农村粮食丰产了,可农民们吃好却比较困难。尽管养了猪牛、喂了鸡鸭,但落后的饲养方法导致效益低下,村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这让他立志学习畜牧业知识,成为一名科技推广员,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

  “养猪这一块,我们心里很踏实。”30多年前,秦英林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买下22头猪,迈出了养猪的第一步。

  拉电线、挖井、建猪舍,秦英林每天辛劳不辍。然而,刚起步不久,就遭遇了猪病侵袭。眼看猪接二连三地死亡,他意识到,传统的饲养方式无法解决难题,唯有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养好猪。他向大学教授寻求帮助,使用疫苗,这场猪病才得以成功遏制。这更加坚定了秦英林用科技改变传统养猪业的决心。

  “从未来趋势看,养猪业必然朝着更高效、更优质、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他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养猪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而智能化为我们提供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契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秦英林也在积极为传统的养猪行业探索出一条科技之路:让猪饮用超滤水,智能饲喂一日一配方,保障营养均衡;安装空气过滤系统,确保空气洁净,同时净化排出的臭气与粉尘,既利于生态环境,又促进猪的健康生长;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况,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在秦英林看来,生猪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好,二是产品好,三是从业者好。对于“三好”,他解释说:“要想产业好,就要用智能化来装备行业, 实现高效生产。产品好,一定是物美价廉,让消费者能摄入更多营养。当前生猪养殖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体力劳动繁重。从业者好,则是通过智能化升级,将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结合产业实践,秦英林为生猪养殖业建言献策。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他提出了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我建议,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科学 的种猪育种体系;持续推进猪病净化;持续推行全价日粮、营养平衡、节粮增效、低碳减排。养猪是传统产业,一定要用智能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

  日前,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秦英林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展望未来,他干劲十足。“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给我们民营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我们应当珍惜机会,坚持自主创新,做强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农民共享技术,帮助农民升级,共同发展。与行业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让人民吃上更香、更高品质的猪肉。”(《中国人大》记者 徐航)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