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高四着力” 人大代表在行动 | 石红松:海棠花开处 代表履职时
时间:2025-08-28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 通讯员 吴鸿志)夏日的风掠过河东张庄的海棠树,枝桠间零星的红果在枝头轻颤。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红色标语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为村民谋幸福,为村庄谋发展”。石红松正与村民们围坐在乡村振兴基地的石凳上,激烈讨论:环境整治怎么推进、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海棠节体验游的细节还需打磨......作为许昌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他的日常总在“田埂”与“会场”间穿梭,用实干书写着人大代表履职的生动注脚。
把“民声”刻进履职笔记
“人大代表不是头衔,是责任。”石红松常说。他的履职日程表上,没有“固定路线”,只有“随机走访”——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产业大棚,都是他的“调研现场”。
通过走访,他发现村里60岁以上老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村卫生室仅能诊治常见小毛病,老人们为看病来回跑镇里,成了心头一块病。当晚,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建议建立流动医疗队,每月固定两天到村义诊。”随后,他牵头组建由党员、退休医生、返乡青年组成的“巾帼服务队”和“老年服务队”,每月15日、28日带着血压仪、理疗设备走村入户。如今,服务队的足迹踏遍了全村177户,累计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400余人次。
“石代表的本子上,记的都是咱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村民张大姐指着村文化广场上的民生实事公示栏说。为帮助村里困难家庭解决,他多次对接人大、联系民政部门,为他们争取临时救助金;针对文化需求,他联动爱心企业捐书捐物,把闲置的村文化活动室改造成“愿来、爱学、常聚”的温馨家园;还联合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传统节日活动,让老人与孙辈共包粽子、同做月饼,在糯香月色中增进代际温情……
把“政策”变成发展动能
作为人大代表,石红松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他常说:“人大代表不仅要为群众代言,更要为发展献策。”
面对河东张庄曾经“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的困境,他带着村两委班子蹲在田间地头调研半个月,白天丈量土地、记录土壤特性,晚上挨家挨户算经济账,最终提出“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这条建议很快落地:村里引进滴灌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整合分散土地205亩种上高产小麦和特色红薯;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整合土地、资金资源;创办旅游公司、餐饮连锁,开发儿童水上乐园、“炖本地山羊肉”体验中心;依托“三粉”(红薯粉条、粉皮、粉丝)传统产业,建加工车间、注册品牌商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曾经的“穷村庄”变成了“聚宝盆”。
“人大代表要做‘火车头’,带着群众一起富。”石红松深知“一人富不算富”的道理。他创新“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1/3的村民成了“股东”;推动“企业+集体+村民入股”的山羊肉产业链,村民不仅能养殖山羊获收入,还能在饭店打工或参与分红,2024年平均每家分到5000元;利用“原谷原麦”等龙头企业带动8家红薯粉条加工厂,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工资普遍在4000元以上。
把“文明”种进百姓心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石红松把这句话写在履职日记上,更落实在行动中。
他推行“片区+积分”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7个片区、25个微网格,设区长、联户党员和群众代表,形成“片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的精细化管理格局。网格联户干部有“五必到”硬任务:矛盾纠纷、突发事件、红白喜事、子女考大学、代办事项必到。积分管理像“指挥棒”——参与环境提升、植绿护绿、志愿服务,或为65岁以上老人“孝老宴”捐物捐资都能攒积分。月度、季度、年度评“积分冠军”“义务标兵”,村两委敲锣打鼓表彰,奖品是米面油、农资券,更是全村人的羡慕眼光。“现在谁家卫生落后了,不用催,邻居就先来帮忙!”村民们都笑着说。
他更把孝道作为乡风文明的根。每月农历初九的“孝敬日”,是村里最温暖的仪式:石红松带着村两委在文化广场摆“孝心宴”,70岁以上老人围坐,子女端上热菜,有的行传统叩拜礼,有的拉着老人的手说贴心话。连续3年的“六代同堂一家亲”活动,重孙辈给太爷爷喂饭、太奶奶给曾孙系鞋带的画面,成了村里最暖的风景。“以前吵架是常事,现在你帮我带娃,我替你看门,邻里亲得像一家人。”村民的话里,藏着乡风文明的蜕变。
把“初心”写在土地之上
“代表的责任不在文件里,而在群众的笑容里;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在口号里,而在土地的生机里。”这是石红松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今的河东张庄,200亩海棠林与粉墙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海棠花开幸福来”的品牌越擦越亮;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不足2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5倍;“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项荣誉纷至沓来……
但石红松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带着村民谋划今年的抓鱼节,筹备“女子解忧开心基地”,思考如何把“高品质羊肉+海棠经济”做得更实。“今年要再扩建3家包子店,让‘原谷原麦’的名气更响;要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让红薯粉条卖出更高价;还要实现‘五美庭院’全覆盖,让村庄美到每家每户……”
站在海棠树下,石红松望着远处忙碌的村民,眼里闪着光。这片他曾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土地,正因为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绽放出了最动人的振兴之花。而他,这位始终把“民声”刻进履职笔记的人大代表,仍在继续书写着属于河东张庄村的幸福故事。
编辑:李恒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