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进行时 | 漯河人大:监督新招频出 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升级”
时间:2025-08-2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 通讯员 陈征 袁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道出了饮食在民生中的根本地位。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盯养老服务中的老年助餐服务这一“关键小事”,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主动担当作为,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每一餐都成为滋润生命的甘露,让每一口都饱含岁月静好的滋味,让每一味都传递温暖的关怀,让每一顿都承载幸福的期许。这不仅是口腹之需,更是晚年生活的诗意表达,是人间烟火里最动人的温情注脚。
高站位谋划,构建联动监督体系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将老年助餐服务联动监督工作作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列入年度监督计划,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摸清底数—查找问题—推动整改—跟踪问效”四步走监督路径。同时,成立由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项监督小组,统筹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形成工作合力。
创新性启动“聚民意暖民心 办好助老‘食’事”主题监督活动,全市各级人大积极响应,组建了由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社区工作者构成的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全市五个县区开展沉浸式调研,全面掌握了助餐服务的运营现状、瓶颈问题及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调研破题,精准把脉助餐需求
“民情账本”摸实情。为精准掌握老年助餐服务实情,我们深入全市各县区开展调研:在城区老旧小区凉亭,搬起小马扎倾听独居老人诉说“腿脚不便买饭难”;于乡镇集市与赶集老人攀谈“村里助餐食堂能否多添软和菜”;在农村院落屋檐下,同村干部细算“留守老人吃饭谁来管”;走进养老机构餐厅,查看餐盘饭菜是否合老人胃口。调研中坚持“不提前打招呼”,专挑用餐高峰、专赴问题集中地,将老人口味偏好、价格顾虑、配送需求逐条记录。同时组织人大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助餐企业负责人召开多场座谈会,代表们提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助餐功能”,居民们建议“开通老年人订餐热线”,助餐企业则反映“用工成本高影响服务质量”,各方声音在碰撞中凝聚共识。最终,形成了30多页“民情账”,跳出“盆景式”检查套路,确保每笔记录都带着泥土气、沾着烟火味。
“三张清单”明方向。在“民情账本”基础上,系统梳理形成“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建议清单”三张清单。“需求清单”逐项列出“希望餐品底油低糖更适合老年人”“增设配送服务”等23条群众诉求;“问题清单”直指“部分助餐点资质不全”“补贴政策落地慢”等11个堵点症结;“建议清单”针对性提出“探索多元模式,强化长效运营”“完善监管机制,筑牢安全底线”等四大类12条具体对策。“三张清单”成为监督工作“导航图”,将民声民智转化为接地气、能落地的建议,推动政府部门把老年助餐服务做得更精准、更暖心。
“开门监督”聚合力。为打破监督工作“单打独斗”的固有模式,我们积极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协同监督体系。主动对接民政部门,深入解读养老服务政策,明晰助餐服务规范;向发改部门咨询价格调控空间,确保助餐价格惠民且可持续;邀请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核查食品安全隐患,夯实饮食安全基础,让各职能部门深度参与、协同推动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县乡监管+部门抽查+社会监督”机制,推动形成“政府托底保基本、市场运作提品质、社会参与补短板”的多元共治格局,让老年助餐服务从“一家管”变成“大家办”,监督实效不断增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题培训36次,指导32家助餐点完成“明厨亮灶”改造;应急管理部门联合检查12次,整改安全隐患47处,实现全年食品安全“零事故”,筑牢老年人饮食安全防线。
强跟踪问效,持续提升助餐质量
交办问题压实责任。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已交办政府有关部门。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强化对审议意见的跟踪督办,适时听取政府对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推动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取得更大实效。按照《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建设指引》《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规范》《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质量监管工作指引》“两指引一规范”工作要求,漯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对助餐点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和培训,筑牢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漯河市消防支队同步开展助餐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聚焦用火用电规范、疏散通道畅通等关键环节,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为老年助餐服务织密安全防护网。此外,漯河市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年助餐”智慧模式,依托“漯颐养”APP集成在线订餐、服务评价、需求反馈等功能模块,推动助餐服务从“线下跑腿”向“线上点单”升级,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用餐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老人少奔波”。
服务体系显著完善。为有效解决空巢、留守、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愁”问题,全市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精准布局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累计惠及数万老年人。在布局策略上,城镇社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设施嵌入助餐点,重点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助餐需求大、交通便利且区位优越的区域;农村地区则以乡镇敬老院为核心,优先在留守老人较多、居住集中的村落布点,通过“中央厨房+村级配送点”模式辐射周边村落。目前,全市已建成197个老年助餐点,包括60个老年食堂、104个助餐点和33个餐桌。其中农村135个、城区62个,已实现40%城镇社区和10%行政村覆盖,且每个乡镇(街道)均至少有1个配餐食堂,形成了城乡联动的老年助餐服务格局。
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柳江社区居民王大爷高兴地说:“我们社区的老年食堂饭菜营养丰富、价格实惠,还能送餐上门,太方便了!”漯河市民政局积极行动,通过新建示范性助餐点、改造老旧助餐点、与优质餐饮商户合作等举措,不断扩大助餐服务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满意度测评,老年人对助餐服务好评率达96%。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思杰表示:“老年助餐服务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期盼,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作用。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聚焦餐品安全、服务质量、覆盖范围等关键环节,既督进度,更重实效,切实推动相关部门将‘老年餐桌’办得更贴心、更暖心,让广大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编辑:李恒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