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胡集乡人大: “人大代表+网格”水润民生促振兴
时间:2025-08-0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席茜 通讯员 王景涛 宁津瑜)“这个河沟挖得好!以后下雨不怕淹,天旱有水浇,一季粮食能多收不少!”7月29日一大早,民权县胡集回族乡谢庄村村民谢颂广站在自家120亩承包地边,望着新挖通的排水沟喜上眉梢。
这条紧贴地头的沟渠,不仅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农田积水问题,更让他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分量——不久前,他向来地头走访的人大代表陈卫普反映地势低洼导致作物减产的难题,没过多久,排水沟就从难题变成了现实,如今雨水顺着沟渠汇入河道,庄稼长势比往年旺了不少。
谢颂广的获得感,源于胡集乡人大主席团创新推行的“人大代表+网格”工作机制。今年以来,乡人大紧扣“两高四着力”要求,主动融入“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新模式,将43名县乡人大代表下沉至全乡63个基础网格,化身民生“观察员”“联络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水利设施问题开展河道沟渠全覆盖排查。
胡集乡水系密布,黄河故道、青年河等4条主河道及25条支流沟渠纵横交错,26000余米的水利网络既是农业灌溉的“生命线”,也是防汛排涝的“安全网”。代表们带着民情记录本走进田间地头,在谢庄村发现排水沟淤堵、于楼村遇到提灌站闲置、凡楼村碰到下水道不畅……每一个问题都被详细标注、及时汇总。乡人大主席团迅速将排查结果形成议案,督促乡应急办、农办、综合执法队等部门联动会商,量身定制水利整改方案。
如今,150米新挖的排水淤水沟让低洼农田“解渴”,3处重新联通的提灌站让旱田喝上“及时水”,400米新铺设的下水道让村庄告别“雨后涝”,项目惠及谢庄、丁咀等村120户800余人。在赵岗沟沿岸,村民们看着清淤后畅通的河道,算起了“民生账”:“往年汛期排不出水,玉米能烂掉三成,现在有代表盯着治水,咱种地更有底气了!”
“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在网格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田埂上。”胡集乡人大主席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代表主题活动,推动人大代表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通过完善议案办理机制、强化监督实效,让“人大代表+网格”的治理模式成为撬动民生改善的“支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