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大专版|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实践答卷
时间:2025-08-01 来源:河南法治报
7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条例》是一部专门规范我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开展《条例》执法检查,是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聚焦“两高四着力”,以法治力量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举措。
责任 加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我省责任重大
我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
《条例》于2022年1月8日由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施行三年多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水源区和干渠沿线各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工作,主要领导挂帅研究推动,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积极行动,有力维护了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扛稳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和总干渠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累计调水721亿立方米(其中我省25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14亿人(其中我省3500万人)。
成效 陶岔取水口水质由Ⅱ类上升为Ⅰ类
1配套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省政府将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行动写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改革、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等,自然资源部门把构筑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廊道纳入省国土空间规划。安阳、南阳等地在编制本地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时,均对南水北调水源保护作出安排部署。
二是健全制度机制。我省与湖北、陕西建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建立输水沿线联防联控机制。平顶山、焦作、许昌等地还进一步健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项行动、制定职责清单、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落实河(湖)长制、成立护水队等方式,全力做好各项保水质护运行工作。
2水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分区保护。划定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1595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4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253平方公里、准保护区1295平方公里;划定总干渠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970平方公里。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各地严格按照分区管控要求,积极加强各级保护区水体保护,特别是南阳市加大库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源头管控和精准治理,确保了水质稳定达标。
二是开展重点污染防治。水源区洛阳、三门峡、南阳三地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谋划实施废弃矿井封井回填、上游河道异常水体治理等项目。干渠沿线安阳、新乡等地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更新改造排水管网约2300公里;拆除关闭一、二级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114个。丹江口库区501个入库(河)排污口完成排查整治,干渠沿线保护区内592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三是水质稳步提升。我省定期对主要入库河流断面和库区断面开展水质监测,定期开展重金属预警监测和水华专项监测,实现水源区131家重点涉水企业监控全覆盖和一级保护区实时在线监控。2022年以来,陶岔取水口水质由Ⅱ类上升为Ⅰ类,12个入库河流断面优良比例保持100%。
3生态保护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严格排污许可管理。加强水源区新增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登记管理工作,水源区26607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二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2022年以来,我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完善提升干渠生态廊道约两万亩。谋划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修复面积1.64万亩。加强尾矿库摸底整治,实现库区三公里内、主要支流一公里内无生产运行尾矿库。
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4.76%,化肥使用量逐年递减到24.9万吨。
4工程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在河南设立两个分公司、22个管理处,配备专业人员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监测检查和维修养护。干渠沿线各地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工程的保护管理和巡查维护。
二是加强桥梁设施安全防护。我省建立跨渠桥梁定期检查制度,严格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管理,及时完善提升桥梁安全防护措施。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我省未发生过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恶意冲撞或抛洒有毒有害物质等突发事件。
三是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干渠沿线各地加快推进防汛工程建设,南阳市推进防汛风险点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库坝顶道路硬化处理,郑州、鹤壁、焦作等地分别谋划实施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项目。
5执法司法落实更加有力
一是严格执法司法。我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面推行“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等机制,开展线索通报、会商研判和执法联动,推进综合治理。
二是加强库区综合行政执法。南阳市严厉查处侵占丹江口水库水域岸线、非法捕捞、非法垂钓等问题,整治问题574处,恢复库容540万立方米,复绿库岸38万平方米。
建议 用法治力量守护好一泓清水
今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条例》实施中还存在工作人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保护区内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有待加强、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加强规划衔接 完善制度体系
在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时,要把水源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其中,为进一步做好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要加强规划衔接和政策协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机制,高质量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加强风险隐患排查 强化重点问题整治
坚持标本兼治,加强锑污染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开展技术攻关,谋划实施源头治理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锑污染问题。严控移动源污染,建立跨区域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机制。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完善应急防控机制。
加快补齐短板 提升治污水平
尽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和更新改造,推动污水管网互联互通,提高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尽快完成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强总干渠两侧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
健全补偿机制 加强资金支持
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制度,加强对水源区及干渠沿线水源保护方面的资金支持。强化法治意识,加快设立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发展基金。
加强执法监管 强化协同治理
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执法联动,协力推进水源保护。建立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及技术创新。(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实习生 王若冰)
编辑:林栋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