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化产教融合 加速“双向奔赴”

时间:2025-07-30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会议现场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席茜)7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

  近年来,我省通过系统布局、政策发力,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综合施策,积极破除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报告》指出,我省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高位推动融合发展。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

  为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我省建立了专业供需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以来,全省本科高校布局建设新一轮省重点学科472个,其中344个直接服务重点产业链群,新增专业点540个、撤销199个;高职学校新增专业点2893个、撤销2027个,直接服务重点产业链群的相关专业点比例提升至75.05%。

  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支持高校立足办学优势、特色,面向我省重点战略产业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8个,立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4个、省级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群142个,“少林武术”“长垣烹饪”“漯河食品”等一大批河南职教品牌享誉海内外。

  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围绕我省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5个、创新联合体39个,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个、培育单位10家,认定省产业研究院55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攻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大力实施创新项目

  鼓励企业、高校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群创新发展,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凝练一流课题,开展协同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十四五”以来,全省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57.63%。

  深化产科教协同育人改革

  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支持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立项建设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64所、省级特色行业学院103所。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职业院校“双高工程”,立项建设116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材内容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在职业院校全面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省级资金投入

  省财政每年安排经费0.8亿元支持应用型高校开展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2018年以来,我省共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基建资金37.1亿元,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2024年以来,我省企业、高校联合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重点研发专项348项,省财政累计支持经费7.7亿元。

  落实企业激励政策

  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培育名单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对企业举办的各类学校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积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

  《报告》也指出产教融合发展不均衡、人才与产业发展适配性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健全多层次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推动企业产业技术攻关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双向奔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