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人大:凝聚代表力量 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

时间:2025-07-14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引言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宋向乐 通讯员 管晓茹)新修改的代表法通过强化政治要求、优化履职机制、加强联系群众、完善建议办理、保障监督并重等措施,推动人大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了代表履职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也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台前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不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以创新破题、用实干作答,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履职新路径,通过推行“地域+专业”双轨编网模式让代表扎根乡土,开展“代表电视问政”搭建监督平台,开设人大代表直播间连接云端民意,建立“五单督办”机制拧紧落实螺丝,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地域+专业”双轨编网扎根乡土的“专业智囊团”

  近年来,在地处黄河之滨的河南省台前县,人大代表的履职触角已延伸至县域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专业领域,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的“地域+专业”双轨编网体系,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履职框架,让人大代表履职既沾满“泥土味”又显“高精尖”,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精准化和专业化。县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推动各级人大代表进网格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要求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及居民议事会成员“全员入网”,并固定设立每月“网格走访日”,搭建起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梁。

  在后方镇王楼村,每月的“网格走访日”,人大代表们都会准时来到村里的“居民议事亭”,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民声、问诉求,深入了解群众实际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贴近群众、倾听民意、为民解忧,打通听取“民声”的“最后一米”。

  一次走访中,村民们集中反映村内主干道夜间照明不足,晚上出行很不方便,尤其对于老人和孩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人大代表们当即认真记录,并按照“走访—记录—交办”的闭环机制,将问题迅速反馈至镇人大主席团。镇人大高度重视,立即协调相关部门,拿出方案、采购路灯、组织施工,仅仅用一周时间,二十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便安装到位,温暖明亮的灯光,如同点点星辰点缀村内道路,照亮了村民们晚归的路,串联起乡村夜晚的烟火与温情。

  地域编网推行以来,累计收集民生诉求46条,化解矛盾纠纷13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个,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

  台前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县域发展核心领域,精心组建了教育、羽绒、卫生等11个代表专业小组,成员均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经验丰富的行业代表组成,围绕特定领域开展深度调研,提出精准建言,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专业支持。

  羽绒产业是台前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近年来,羽绒服饰加工品牌创建仍然面临着青年人才短缺的困境。

  羽绒专业小组的人大代表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多次深入羽绒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托县人大牵线搭桥,主动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取得联系,邀请学院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前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经过反复沟通协商,双方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联合打造了实训基地与研发中心,探索推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企业为学生量身提供实习岗位和技术指导,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畅通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通道,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全县羽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赋能云端直播指尖上的“代表之家”

  为深度拓展代表履职路径,丰富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手段,打造具有台前人大辨识度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云上实践地”,台前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创新开设人大代表直播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让科技赋能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出指尖上的“代表之家”。

  联系选民面对面,民生民意来连线。人大代表直播间围绕文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振兴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开展话说民生实事、居民议事、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矛盾调解等活动。这种既上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方式,让代表履职从“线下”跃入“云端”,构建起24小时全天候在线履职的民意桥梁。

  一次直播过程中,有网友留言反映:“办理企业变更登记时,需要跑好几个部门,提交多份材料,太麻烦了,能不能简化一下流程?”参加直播的代表当即进行详细记录,直播结束后,依照程序进行反馈。经过沟通协调,6月26日,台前县人大常委会营商环境观察点在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正式挂牌运行,首批6名人大代表观察员以“沉浸式”体验、“伴随式”观察开展常态化监督。他们紧盯企业开办、准营、变更、注销等手续,从审批事项是否精简到位、流程是否科学再造、环节是否充分压缩、材料是否真正简化、时限是否大幅缩短、信息是否完全透明等多个维度发力,全力推动政务服务效能实现质的跨越,这一举措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广泛好评。

  为持续深化“数字赋能+群众共治”模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直播间”畅通社情民意的作用,近日,台前县龙翔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形式,组织省、市、县、镇(街)四级人大代表走进直播间,围绕前期入村收集的民情民意开展集中解答,让科技赋能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直播中,代表们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结合“数字赋能+群众共治”模式,对群众关心的问题逐一回应。例如,对于孩子暑期安全、心理健康,邻里纠纷等问题,依托“党建+人大代表联络站+N”平台,联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及“三官、两员、一师、一顾问”力量协助化解,切实让群众的诉求得到有效回应。此次活动共邀请各级代表8名走进直播间,推动解决学生网络安全、未成年人保护、村内道路修缮等民生问题15项,其余未当场解决的诉求也已纳入跟踪督办流程。

  直播间不仅是民意沟通平台,更是民主法治宣传阵地。“人大代表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哪些优越性?”在“人大知识云课堂”系列直播中,代表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为群众普及民主法治知识和人大制度,增进了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在“守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主题访谈节目中,河南省人大代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台前县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蒋平走进直播间,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校园欺凌防治、网络游戏沉迷应对、暑假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等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解答大家的疑问,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广泛关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直播间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加强“+站点”建设,形成了党建引领、代表履职、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台前县人大代表直播间运行以来,累计开播7期,吸引线上群众参与超10万人次,吸纳民意29条,真正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总在线”、履职“不打烊”。

  五单闭环强监督建议办理的“全链条”守护

  为进一步畅通民生诉求响应机制,台前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代表报单、站点派单、单位办单、人大督单、群众评单”的网格化“五单督办”机制,构建起从问题发现到解决反馈的全链条闭环,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每一件民生诉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代表报单”是机制的起点。人大代表在网格走访中,将收集到的群众诉求、发现的治理难题详细记录,形成“问题清单”上报至县人大代表联络总站。例如,打渔陈镇人大代表在网格走访时,发现不少村民反映周庄村的农田灌溉沟渠因常年未清淤,已经严重堵塞,无法正常引水灌溉,眼看就要错过农田灌溉的最佳时机,大家急得团团转。得知这一情况的代表们,立即前往现场察看,随后详细填写报单,注明问题地点、堵塞原因、影响的农田面积以及涉及的农户数量等具体相关信息。

  “站点派单”实现精准分流。县人大代表联络总站收到报单后,对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登记、分类整理和梳理审查,排除不属于代表职权范围的事项后,根据内容性质和职权范围进行分级分类按程序办理。同时,对涉及信访类事项进行特殊处理,引导群众通过法定信访渠道反映。例如,针对农田灌溉沟渠急需清淤处理问题,县人大代表联络总站第一时间与县水利部门沟通,将相关事项明确到具体承办单位,并要求其10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进度。

  “单位办单”确保责任落实。承办单位接到派单后,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办理步骤和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问题解决。在农田灌溉沟渠清淤处理问题上,县水利部门接到派单后,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实地勘察。经过勘察了解,制定了详细的清淤方案,随即确定施工队伍和机械设备,仅仅两天时间,施工队伍便进场作业,经过3天的紧张施工,1.5千米的农田灌溉渠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有效保障了农田灌溉顺利进行。

  “人大督单”强化过程监管。县人大常委会定期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通过实地察看、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办理进度,对办理缓慢的单位持续跟踪督促,确保问题按时解决。例如,同样在农田灌溉沟渠清淤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农工委联动发力,多次前往施工现场实地督察,察看施工进度和清淤质量,与施工人员和村干部交流,了解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群众评单”检验办理成效。问题解决后,承办单位向群众反馈办理结果,由群众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承办单位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如农田灌溉问题解决后,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与人大代表一同来到村里,向村民们反馈办理结果。村民们看到畅通的渠道和充足的水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纷纷对办理结果表示认可。

  通过“五单督办”机制,台前县人大常委会高效推动处理土地纠纷、农田排涝等问题28件,代表建议办结率、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聚光灯下的民生“考场”

  “养老院适老化改造为何进度滞后?”“农村饮水安全如何长效保障?”在不久前举行的《问政台前》人大代表专场节目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人大代表化身“考官”,将一个个民生痛点问题摆上电视荧屏,政府部门负责人则直面代表和群众,接受“考试”,现场逐一作出回应和承诺。这种“代表电视问政”模式,让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联动发力、更具质效。

  每场“代表电视问政”都是一次精心筹备的民生“大考”。在养老服务专场问政中,40名人大代表提前一个月深入全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养老院等进行调研。每到一处,他们都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记录大家对老年助餐模式、适老化改造进度、康复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节目现场,代表们围绕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接连发问,提出了10余个尖锐问题。面对代表们的提问,县民政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逐一认真作答,详细介绍“养老机构+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等多元合作模式,并现场郑重承诺:年底前将在全县新增30个助餐点;对于进度滞后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将成立专项工作组,倒排工期,加压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同时,还公布了具体的推进计划与保障措施,让代表们和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路线图”。

  从“会场问政”到“屏幕问政”,《问政台前》人大代表专场通过电视、网络同步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13万人次,实现了监督触角的纵深覆盖;从“书面回应”到“直播答疑”,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承诺整改时限、公布解决方案,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从“单向履职”到“双向互动”,观众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对问政答复满意度进行评价,形成了良性互动氛围。据悉,《问政台前》栏目开播以来,共有160余名人大代表参与问政17期,其中开办人大代表专场问政2期,推动解决医疗、教育、道路交通、生态环保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40余件,成为撬动民生服务升级的有力杠杆。

  结语

  在黄河之滨的台前大地上,“地域+专业”双轨编网模式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民意网络,让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代表电视问政”搭建起一个公开透明的监督平台,推动民生难题“件件有着落”;人大代表直播间连通了便捷高效的云端民意渠道,实现基层声音“时时能传递”;“五单督办”机制拧紧了落实链条,确保惠民政策“步步见实效”。这“四把金钥匙”相互赋能、协同发力,不仅构建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台前样本”,更让基层治理的根基在民主实践中愈发坚实。

  站在新的起点上,台前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持续把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的矛盾纠纷在议事协商中化解,让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在民意汇聚中绘就,让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在民主监督中解决。台前县人大常委会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让基层治理更富活力、更具实效,刻写新时代基层治理鲜活有力的人大注脚。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