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人大:“凉亭夜话”融入代表元素 解锁基层善治“新密码”

时间:2025-07-1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李恒 通讯员 朱占强 张若清)卢氏,古称莘川。在4004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奏响了一曲听民声、纳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汇民智的“凉亭夜话”大合唱。

  卢氏县人大常委会本着“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代表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积极引领,乡镇人大主动参与,市县乡人大代表深度融入,推动“凉亭夜话”议事模式走深走实,成为汇聚代表力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有效抓手。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难题是我们的职责。‘凉亭夜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能更直接地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实实在在为大家做点事。”卢氏县木桐乡人大代表董远智感慨地说道。

  搭建议事平台,发挥代表作用

  依托代表联络站,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民意收集网络。每月10日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代表们主动深入凉亭、长廊、院落、大树下等群众聚集场所,以拉家常、聊心事的方式,让群众毫无顾虑地说出心中所想、所盼、所求。同时,借助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确保外出务工人员也能参与到家乡事务的讨论中来,真正做到民意收集无死角。

  通过这一平台,推动全县解决民生事实260余件。困扰木桐乡鸟桥村、拐峪村30户村民饮水难题得到解决,硬化通组道路3.2公里,村民张大爷说“还是凉亭夜话好啊,凉快,还能学政策、解疙瘩、办实事;现在代表和大伙更贴心了,替大家说话,为俺们办事,用句时髦话说,给他们点赞!”

  提升议事质效,凝聚代表力量

  明确了“五议三不议”原则,建立了“四公”议事制度,实行了“两清单、一簿册、一台账”机制,推动形成“群众说事、干部问事、代表议事、合理办事”的良性闭环。创新推行“五步工作法”,从广泛征集议题,到代表实地调研、凉亭集中议事、结果及时公示,再到全程跟踪问效,环环相扣。以场景革命撬动参与革命,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大家议、齐心办”,在田野乡间,织就了一张源头感知,就地化解的民情网,架起了服务群众“连心桥”,形成了基层治理的“智慧磁场”。

  截至目前,“凉亭夜话”决议落实率高达92%,持续激发了干群谋发展,代表强监督,同奏振兴曲的内生动力。木桐乡年投资59亿元的钼矿项目落地,创办了创业技能培训中心,打造了“灵神粉条”网红品牌,办起了位于豫陕交界地带的烤鱼店,各项产业红红火火,名列全县“十快乡镇”。

  解决实际问题、融入代表智慧

  面对矛盾纠纷,创新“代表+乡贤”调解模式,代表们用“乡音土话”解读政策,用“身边案例”化解矛盾。各乡镇人大结合实际,将基层治理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创新打造“凉亭夜话”基层协商平台,推出“凉亭夜话+”暨123456议事商议模式,开展“反诈课堂进山村”,并组织人大代表、巾帼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反诈帮扶,设立“劳资纠纷调解专场”,建立“反诈联防机制”等措施,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3万元。打造“凉亭夜话+”精准施策,把凉亭变身“移动服务站”。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向群众讲解减灾防灾及安全用电常识,有针对性开展防溺水宣传,为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认证,向大家征求关于“合村改居”工作建议。中原社区居民王大娘感慨道:“以前政策听不懂、办事跑断腿,现在代表们上门服务,太贴心了!”木桐乡凭借此机制,实现了出乡上访率为零,曾是信访高发地的东明镇信访量锐减50%以上。

  充分发挥好代表联络站的作用,“凉亭夜话”在全县19个乡镇,180个行政村(社区)积极开展,乡镇人大引领市县乡人大代表跑出了基层治理“加速度”。按照“代表联络站+产业链”这一创新模式,全县共开展“凉亭夜话”4500场,形成了60%矛盾化解在村(社区),30%在乡镇,10%在县的金字塔式治理格局。

  “今后我们将发挥好这一品牌作用,引导市县乡人大代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现代化卢氏建设‘3733工作布局’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卢氏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磊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