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筑牢流域法治协同基石 助推黄河重大战略实施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侧记
时间:2025-07-02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席茜 通讯员 刘永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郑州落实落细,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25年4月至6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此次检查以法治力量为抓手,聚焦法律实施关键环节,系统评估成效、查摆问题、提出建议,积极推动法律实施与战略目标深度融合。
织密监督网络,夯实法律实施评估基础
市人大常委会将执法检查作为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城建环保委委员、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执法检查组,明确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重点监督内容。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综合运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座谈交流、走访暗访等方式,同时结合网络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查阅有关材料等,形成全方位评估体系,扎实推动检查工作走深走实:组织市政府及相关单位开展自查,书面听取市检察院及巩义等沿黄六区县(市)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向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发函了解环境资源类案件情况,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公众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汇报建议,并深入黄河郑州段沿线企业、村庄明查暗访;适时召开检查组全体会议,总结工作,讨论并修改完善报告。多层次、多维度的检查方式,为全面准确评估法律实施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律实施显效,黄河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自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聚焦法律重点任务,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推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配套制度与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法律实施纳入政府考核;制定《郑州市贾鲁河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成流域保护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织密法治网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十余项,实现“顶层设计+制度落地”的闭环衔接。二是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沿黄区域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廊道、强化湿地与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感知度获公众高度认可;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业固废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等实现全域覆盖,空气质量连续得到改善,黄河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水平。三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载体创建与农田灌溉改造,再生水利用率跻身全国前列,形成“刚性约束+高效利用”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四是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体系逐步完善。实施黄河堤岸加固等系列工程,建立四级防汛预案体系;划定采砂禁采区,清理违规砂场,构建“工程防御+动态监管”的防洪安全网。五是高质量发展与黄河文化保护亮点突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打造美丽庭院16万余户;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不断提升;深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与文旅精品线路,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化融合。六是执法监管强度持续提升。检察机关与法院强化案件办理,相关部门持续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形成“司法保障+执法震慑”的法治闭环。
直面问题短板,明确黄河保护治理攻坚方向
尽管法律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检查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解决。一是协同机制待深化,区域协作在水资源分配、司法执行等方面存在梗阻,部门数据壁垒未完全打破,联合执法标准化程度不足,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健全。二是生态修复任务重,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与矿山修复技术瓶颈并存,森林结构需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尚未精准化,治理系统性与持续性需加强。三是用水效率待提升,黄河水指标配置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再生水与工业用水利用效率有提升空间,水资源刚性约束与科学调度机制需完善。四是防洪体系有薄弱,黄河段“二级悬河”风险与非法采砂问题交织,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不足,防洪安全网存在短板。五是污染防治有短板,空气质量与全国均值存在差距,农村污水运维困难,农业面源污染与地下水局部风险犹存,沿黄排污监管需强化。六是高质量发展待增强,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能源结构调整任务重,农业绿色转型与研发成果转化不足,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需激发。七是文化保护传承待提升,文化遗产联合保护开发的机制还不健全,数字化应用不够,文旅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红色文化传承与公共休闲服务存在短板。
强化法治引领,以检查成果助推国家战略实施
针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系列建议,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一是强化政治担当,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加强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不断开创流域治理管理新局面。二是凝聚保护合力,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优化部门协作流程,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形成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协同推进格局。三是深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森林结构,建立动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性与稳定性。四是用好水资源,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健全再生水利用体系,实现“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严格监管”的全流程管控。五是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深化水沙协同调控,推进河道综合治理与城市排水系统升级,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筑牢“工程防御+智能监测+应急响应”的安全屏障。六是增进污染防治能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沿黄排污口常态化监管,构建“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管控”的防治体系。七是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率,打造“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八是加强黄河文化保护弘扬,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融合,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的有机统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系统工程,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持续发挥监督效能,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扛牢责任、补齐短板,确保黄河保护法在郑州落地生根,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助力谱写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郑州篇章”。
编辑:席茜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