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洛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牢记总书记嘱托 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5-21 来源:河南日报
洛阳应天门。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曾宪平 摄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曾宪平 摄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寺、龙门石窟等地考察调研,与企业职工、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游客们亲切交流。
“总书记到咱洛阳来啦!”喜讯传来,洛阳市广大干部群众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5月20日,本报记者深入洛阳市各相关领域、相关行业,探访一线回响,感受发展信心。
创新赋动能发展走前列
5月19日,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内,阳光和煦,树木繁茂。当天下午,在洛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了这里。
在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听取不同类型轴承产品用途和性能介绍,走近生产线察看生产流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围拢过来的企业职工说,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这不仅是对洛轴集团的殷切期望,更是为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始建于1954年的洛轴集团,历经70余年的发展,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走在了我国轴承行业前列。这里拥有国内首条专门针对特大型轴承生产的智能生产线,巧妙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工业大数据分析与“5G+工业物联网”系统完美结合,实现产品从设计、选材、生产到交货的全程数字化。
轴承,被誉为工业的“关节”。在洛轴集团宽敞明亮的厂房内,轴承产品琳琅满目:从内径仅6毫米的“袖珍款”,到外径达15米的“巨无霸”,涵盖了9大类型、3万余种。
如今,“嫦娥”奔月,“神舟”飞天……众多“大国重器”上都闪耀着洛轴集团产品的光辉。2024年,洛轴集团实现营收46.99亿元、净利润2.26亿元,成绩斐然。
先进制造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制高点,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洛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惠玲表示:“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下一步我们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大对洛轴集团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支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世界一流轴承研发生产基地。”
锻造国之重器领航智造未来
“总书记来洛阳考察,那声声关切和殷殷寄语,为我们鼓足了创新的干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5月20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波谈及此事,眼中满是振奋。
回溯中信重工近7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波澜壮阔的工业传奇:世界最大宽厚板轧机震撼登场,集烘干研磨于一体的干法球磨机等一批核心主机装备问世,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锻件等高端新材料,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这个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传统企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更是为中信重工带来硕果累累:自主研发的矿井提升机、矿物磨机、智能防爆机器人,让企业荣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成为行业典范;手握1600多项专利,企业创造了超300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在2025郑州工业装备博览会上,中信重工携国内首个高端嵌入式微内核操作系统惊艳亮相,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行业装上“中国芯”。
在新时代浪潮中,中信重工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破茧重生。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矿物加工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编织出矿山全流程绿色智能网络;借设备更新东风,推动制造业迈向数字新纪元;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规范之尺丈量产业进阶之路。
新兴产业,聚能起势。聚焦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攻克工业操作系统等技术高地。搭建多形态机器人通用平台,锻造产业竞争硬实力。锚定矿山、应急等重点领域,打造无人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解锁行业应用新图景。
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琦表示:“我们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企业下一步发展中奋发有为,从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标准引领、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大方向发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让中国智造闪耀世界。”
守护瑰宝延续文脉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总书记的到来,是对我们多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关注与肯定。”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深感责任重大,他说:“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将牢记嘱托,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持续发力,不仅要守护好龙门石窟,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古老的龙门石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作为一线工作者,龙门石窟金牌讲解员马丁难掩激动心情。14年的讲解经历,让马丁对这里的2345个石窟、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题记碑刻熟记于心,“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在他的讲解中持续释放魅力。“我将继续深入挖掘龙门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故事,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小朋友们来龙门石窟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他说。
“总书记对石窟宝藏的关注,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石窟保护好的信心和决心。”万佛山石窟文保员张永军说,“作为每天和这些石刻造像打交道的文保员,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岩石上的刻痕,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龙门石窟,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继续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把石刻上的故事讲给更多游客听,让沉睡在石壁上的文化活起来。”
丰富消费场景打造支柱产业
身着汉服,漫步洛邑古城如穿越千年;应天门下,3D投影灯光秀再现大唐盛景;天女散花表演燃爆全网、火遍全国……近年来,洛阳已逐渐成为“现象级”热门旅游城市。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我们将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发展新文旅业态,持续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让群众尽享文旅融合成果。”洛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应天门《唐宫乐宴》以实景演艺再现盛唐风华,洛邑古城剧本杀让游客化身“神都密探”解谜探案……古都文化是洛阳市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宝贵资源。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介绍,通过积极发展沉浸演艺、剧本娱乐、汉服体验、电竞数娱等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洛阳正加快推动文旅产业由“观光旅游”向“沉浸体验”转变,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新的力量。
在洛阳,牡丹已形成了观赏、药用、深加工和工艺美术四大类产业,闯出了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数据显示,今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共计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1.69%和5.72%。
暮色四合,洛邑古城华灯初上,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持团扇、衣袂飘飘。
近年来,洛阳大力发展“穿越式”汉服经济,形成全链条产业。今年,洛阳将实施“汉服融城2.0计划”,构建从文化体验到产业孵化的完整生态链,推动洛阳汉服产业持续“扩圈”。
文旅文创融合,产业出新出彩。2024年,洛阳市累计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8%和16.02%,呈现昂扬之势。
科技作笔墨文明写新章
5月20日,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游客正通过手势感应装置体验青铜器铸造工序,身临其境地感受夏代先民“敬天法地”的祭祀场景。自2019年10月开放以来,这座博物馆已吸引超百万人次观众,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让文物活起来”的典范。
据介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依托考古成果与前沿科技,打造了“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等五大篇章。
在序厅的三折幕空间,三维特效复原了二里头遗址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中轴线布局的宫城、绿松石龙形器等,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目睹夏王朝的“王朝气象”。
“赫赫夏都”展厅内,37台投影机构建的沉浸式影像空间,动态呈现夏王车辇仪仗、宫城营建等场景。观众站在玻璃栈道上,犹如悬浮于夏代都城上空。
而“敬天法地”展厅通过风机、雨机与LED矩阵的联动,模拟夏代先民求雨祭祀的原始场景,风雨交加的体感让观众直观理解“万物有灵”的信仰体系。
在“王室巧作”互动区,手势感应装置与触摸查询台让观众亲自参与青铜器、绿松石器的虚拟制作,体验夏代工匠的智慧。
“总书记同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让我们倍感振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力争让观众不仅看到文物,更能触摸历史。”馆长李文初透露,将继续开展二里头遗址的数字化复原,为全球观众呈现更完整的夏王朝图景。
从夯土遗迹到数字光影,从考古探方到云端展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以科技为笔,续写中华文明的传承新章。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肖遥 范坤鹏 王雪娜 吉小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润泽 高雅)
编辑:李恒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