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解放区人大:“三方共议”模式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时间:2025-04-2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 通讯员 杜玲 杨桦)在焦作解放区,一场关于民主实践的创新探索正在悄然改变基层治理的格局。
市凤凰家具公司职工代表近日将一面锦旗送到解放区人大代表张乾林、张纯手中,感谢他们推动解决了困扰职工多年的500万元社保拖欠问题。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得益于解放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行的“三方共议”民主实践模式,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放样板”。
机制创新 构建基层治理“同心圆”
“三方共议”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机制。该模式以人大代表为纽带,将分散的社情民意与政府资源精准对接,形成“代表牵头、群众参与、政府响应”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这个机制中,“三方”具体指:驻区各级人大代表,发挥桥梁作用;代表联系的群众和各界人士,反应基层诉求;区“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负责问题解决。“共”强调的是议事平台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既可以在代表联络站举行,也可以在议题涉及现场开展;“议”是议事的内容,既可以就解决群众身边事进行沟通协商,也可以就中心工作、发展大局、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等征集意见建议。
“过去遇到问题,群众不知道找谁,部门之间也容易推诿。‘三方共议’最大特点是打破传统问题解决方式的条块分割,通过人大代表这个关键纽带,让群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解放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6月该模式在辖区9个街道推广以来,已召开议事会50余场次,解决各类问题60余件。
体系创新 织密民主实践“服务网”
为确保“三方共议”模式高效运转,解放区人大常委会构建一套组织体系,打造“1953N”组织架构:以1个代表联络总站为中心、9个街道代表联络站为主体、53个社区(村)联系点为补充、N个代表个人工作室为延伸,形成覆盖全区的履职网络。同时,将商铺、饭店、学校等场所打造为“民声收音点”,使民主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
行业代表联络站的建立是另一大亮点。解放区根据区域特点建立金融、文旅等行业代表联络站,将同一产业链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形成“全链模式”。金融行业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一家银行负责人表示:“这种专业化的联络站让我们更精准了解行业诉求,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
技术赋能为民主实践注入新活力。解放区为每位代表制作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焦西街道居民通过扫码向人大代表李伯书反映道路破损问题后,李伯书多方奔走,最终筹集3万余元完成道路修缮。居民王大爷感慨道:“真没想到手机扫个码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民主看得见、摸得着。”
实践成效 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
“三方共议”模式推行以来,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在民生领域,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通过人大代表票决纳入民生实事,已完成250例筛查;建筑科技产业园区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问题,通过政银企对接会得到缓解,累计融资1000余万元;军民街危树隐患、学校周边乱停车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国资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情况调研,提出的防范风险、健全制度等建议助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过去觉得人大监督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三方共议’能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了。”一位参与调研的企业代表说。
解放区各街道在实践中形成了“春艳调解室”“小板凳会”“绿荫议事园”等各具特色的议事品牌,使民主实践更加生动鲜活。民生街道负责人表示:“‘三方共议’不仅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培育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夯实了治理根基。”
记者手记
解放区的探索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全过程”,贵在“人民性”。通过制度创新让民主可感知、能参与、见实效,这正是“三方共议”模式的生命力所在。该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伟力。
编辑:李恒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