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大:邯邢保唐四市协同立法 守护千年窑火
时间:2025-04-21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7期
陶瓷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符号之一。河北省是重要的陶瓷产区,冀中南有三大名窑——磁州窑、邢窑、定窑,冀东唐山享有“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
为保护好千年窑址、传承好千年工艺、发展好千年产业,河北省内四市的立法都围绕着同一事物——陶瓷展开,这也是河北省首次开展设区的市协同立法。
“3+1”协同立法
2023年9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就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展协同立法的设想,得到邯郸、邢台、保定、唐山四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响应,后经磋商确定为“3+1”协同立法。“3”指邯郸、邢台、保定,主要侧重“悠久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指唐山,主要侧重“现代陶瓷产业发展”。
2024年,四市分别将此项目列入年度立法计划,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四市召开协同立法启动会,共同协商以立法解决陶瓷文化保护和产业振兴等问题。在文本起草环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导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先行起草了基础文本,邯郸、保定两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蓝本,结合本地实际形成各自的法规草案。唐山市人大常委会从本市实际出发单独起草,并与邯郸、邢台、保定互有借鉴。
2024年9月,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保定市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条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是省内协同立法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金深介绍说。
明确共性协同保护
邯郸、邢台、保定三市条例分别为35条、36条、36条,其中表述完全一致和基本一致的协同条款共32条。唐山条例37条,与其他三市协同条款共11条。由此可见,推动解决共性问题的协同条款数量很多。
在协同上,四市条例加强陶瓷文化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规定市和相关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对陶瓷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产业集聚区等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并要求建立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制度。
为提高陶瓷原材料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四市条例明确实行严格的开采利用制度,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开采规章制度,不得无证开采、越界开采、超量开采和破坏性开采。
为加强陶瓷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四市条例引导、鼓励和支持陶瓷文化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创新性制瓷工艺、技艺和器型设计等方面的专利权、著作权,支持陶瓷文化相关地理标志保护申请,加强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保护。
突出地方特色亮点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保护的重要方式。磁州窑作为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承担着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进行活态整体性保护的重要职责。
邯郸的条例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通过技术创新,采取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有效措施,对传统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并对活态传承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及配套技艺等内容进行规范,避免磁州窑相关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1988年,定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定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保定的条例突出以推进定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载体,促进定窑遗址的保护利用。明确市和相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定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窑址、窑具、器物、典籍等定窑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一体化保护。
邢台高度重视陶瓷人才培养工作,邢台的条例规定了鼓励和支持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设邢窑文化有关专业,保障师资力量,加强邢窑文化研究人员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
唐山陶瓷历史悠久,发展基础雄厚,2003年被授予“中国北方瓷都”称号。目前,已形成以日用瓷、艺术瓷、卫生瓷和特种瓷为主导,上下游产业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是全国三大卫生瓷生产基地之一。唐山的条例包含了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利用本地陶瓷文化资源,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融入“中国北方瓷都”文化特色,推动陶瓷文化特色小镇、主题公园、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等规定。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