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人大代表张海民:根植沃土服务万千群众 小巷书记绽放不悔人生

时间:2025-04-18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 通讯员 陈明)作为襄城县城关街道南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襄城县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张海民始终牢记“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扎根基层42载,将群众冷暖系于心间。他身兼多职——县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委员会委员、家事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襄城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县总工会协商指导员。他以多重身份织密服务网络,成为群众信赖的“小巷书记”。

  履职尽责,绘就古城发展“新画卷”

  张海民始终将人大代表职责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在明清古街修复改造中,他广泛走访群众、倾听民意,提出《关于加大推进明清古街修复改造力度》的议案,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面对政府零资金投入的难题,他带领社区率先改造门面房137间,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既保护了千年古县的历史风貌,又激活了商业活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传经送宝,赋能基层治理“新力量”

  作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张海民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2024年,他多次在县委党校、县法院、社区讲堂授课,向全县党员干部、调解员传授矛盾化解经验。他强调:“社区是党委政府的‘神经末梢’,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治思维破解难题”。他常说:“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方便群众办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去探索出适应本社区的新思想、新方法,以大局为重。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抓大放小刚柔相济,轻重适宜,张弛有序。真正打通居民‘最后一公里’,用脚步拉近居民的距离,让老百姓时刻想念着社区,想念着社区干部,我们只有这样做,工作才算做到家了。”他倡导的“因人制宜、刚柔并济”工作法,以及“法律+乡情”调解理念,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荣誉满载,初心如磐谱新篇

  张海民从事基层工作42年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根植于基层的优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疏通基层工作微循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张海民的付出赢得广泛认可,先后被评选为“许昌市优秀共产党员”“许昌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优秀诉调对接特邀调解员”“襄城县十大调解能手”“襄城县优秀人民调解员”。他的先进事迹在《人大代表在基层》一书中登载,他所在的社区先后被评为“许昌市文明单位”“襄城县五好社区党组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荣誉称号,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标杆。

  从调解家长里短到助推古城复兴,从化解积年旧案到培育法治新风,张海民以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他扎根沃土、心系万家的故事,彰显了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政治底色,也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鲜活范例。未来,他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初心,为筑就群众和谐的桥梁而不懈奋斗。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