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大:“小切口”立法解决“大关切” 代表履职推动“港澳药械通”惠及大湾区居民

时间:2025-03-27  来源:深圳商报

  3月18日,广东省人大代表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会上颁发了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优秀案例、全省人大代表履职优秀案例证书及牌匾。其中,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新国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祥的《“小切口”立法保障民生领域“大关切”》履职案例成功入选。通过人大代表履职,持续推动“港澳药械通”政策完善并实现立法保障,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用药的难题。

  “许多海外新药是患者绝境中的曙光,但受限于审批壁垒,往往‘望梅止渴’。”刘祥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医药作为民生领域的核心议题,其意义早已超越行业本身。推动“港澳药械通”,既打通了患者使用海外创新药械的“最后一公里”,也为大湾区探索制度型开放提供了样本。

  刘祥代表积极深入一线、扎实履职工作,通过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议议案的方式,反映民生问题,推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完善和立法保障。

  推进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刘祥说:“核心挑战在于平衡医疗民生需求的急迫性与制度创新的系统性风险,这一点我在多次沟通中深有体会。”为此,刘祥代表多次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复沟通,线上、线下开展座谈会议,深入了解政策执行中的痛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如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进口药品入院机制、加强惠民保和商业保险覆盖面等。这些建议推动了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并最终于2024年上升为立法保障,成为通过“小切口”立法解决民生“大关切”的成功实践。2024年7月底,正式立法通过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这意味着曾经的“特事特办”变成了“常态机制”,大湾区居民再不用担心政策变动。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据更是最清晰可见的成效。2021年,政策初期仅批准11种药品和器械、5家内地首批指定医疗机构。后续通过优化审批、扩大目录等措施,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有指定医疗机构45家,97种肿瘤、罕见病等急需药械纳入清单。

  2023年8月底,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惠及患者2501人次,这一数值到2024年6月已经增加为7000余人次。

  在未来履职中,刘祥代表有着更具体的目标,一是让“港澳药械通”变“全球药械通”,希望推动政策从港澳扩展到全球,引入更多国际创新药械,比如日本、新加坡的某些独有药械,能否通过类似机制惠及国内患者;二是推动“最后一公里”全覆盖,目前港澳创新药械实际使用案例主要在广深珠的三甲医院,未来要下沉到社区医疗中心。比如,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跨境生活区,试点“家门口用港澳药”,让居民少奔波;未纳入指定医疗机构的医院试点与指定医疗机构联动,让港澳创新药械更多地惠及各地居民。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