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人大:点亮农民群众“向往的生活”

时间:2025-02-11  来源: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涵盖了土地、就业、收入、养老和医疗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从“三农”发展的宏观大势到身处其中的亿万农民个体都念兹在兹。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连云港市人大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监督工作,以一系列务实举措,绘就农民“四有”新画卷,点亮农民群众“向往的生活”。

  办好民生实事

  让农民生活“有劲头”

  “家门口的路好了、灯亮了,我们心里也热乎乎的!”东海县白塔埠镇西后埠村的村民连连拍手叫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调研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时听村民反映该村村庄道路雨天泥泞不堪,立即组织交通、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先后两次赴该村实地调研协调解决,年底前完成道路修建工作。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议题,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农户走访调研,结合乡村振兴民情联系点反馈监督机制,每季度邀请农业农村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及相关部门业务专家深入镇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通过实地调研、交流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粮食等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户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政策疑问和需要协调支持事项,常委会领导带头领办“疑难杂症”,农业代表和部门专家现场给出“诊断意见”,相关委室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跟踪“督办落地”。去年帮助调解决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业项目规划调整等事项32件。今年,连云港市人大将继续深化民生实事项目监督推进,着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农村骨干河道治理”“村级物流服务站”“农村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助力科技兴农

  让农民种粮“有盼头”

  冬日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依然生机勃勃。在东海县平明镇年年丰家庭农场,田间架设着微型气象站、病虫害监测仪等设备,植保人员通过手机可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防治。

  连云港益之农农业有限公司以海州区新坝镇为中心,先后流转土地1.7万亩,建成万亩稻麦绿色示范区,打造省内首个运用“5G+北斗”数字化智慧农场,对辖区提供效益7%保底分红,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每年。

  科技是引领农民致富的关键,连云港市人大聚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科技兴农深入调研无人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和智慧农业企业,有效助推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提升。2024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9%,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88.6%。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连续十三年超70亿斤,有力地保障了粮食总量充分供给。今年,连云港市人大将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结合连云港实际深入调研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以及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深远海养殖等,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产业振兴

  让农民增收“有奔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要先做好“土特产”文章。

  连云区云台街道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盛产板栗、云雾茶、葛根粉等特色农副产品。该地依托农耕文化发展研学和民宿,持续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以农文旅产业融合驱动乡村强起来、富起来。据统计,去年该街道十个村居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

  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口袋”也就鼓起来了。连云港市人大赴各县区调研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带领相关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调研发现,全市依托强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一套联农带农新机制,助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黑林镇大树乡村振兴产业园,10栋标准化厂房、1栋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该乡镇通过蓝莓、猕猴桃等经济林果的种植,不少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主要都还集中在第一产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乡镇着力打造了这一振兴产业园,补齐黑林镇产业发展短板,延长产业链。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本地税收2000万元,新增本地就业岗位600多个。

  市人大常委会推动调增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预算4212万元,充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等建设,以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强化乡村治理

  让农民日子“有想头”

  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农民富裕最终还是为了美好生活。

  在东海县石梁河镇南辰村新型农村社区,一座座农房错落有致,道路通达平整,绿化景观秀丽,美丽乡村风景如画。“以前村里道路尘土飞扬,土房破日低矮,垃圾乱扔,如今出门回家,鞋上都不沾泥,村里路通房新环境好,家家户户都自觉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住在村里很舒适。”提起这些年村庄的变化,70岁的村民王强国很高兴,老人家感慨,以前家家都穷,也顾不得那些讲究,现在的农村跟城里一样。穿行在港城的乡村,我们欣喜地发现,像南辰村这样的村子越来越多。

  近年来,连云港市人大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幸福河湖等议题开展专项监督,聚焦村庄环境整治重点督办《关于加快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建议》等重点建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49441户,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项目44个,88个行政村启动生活污水管控任务,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8条331.23公里,完成村内一事一议项目716个。农村道路通达,产业蓬勃发展、乡土文化繁荣、乡村焕然一新。过去的茫茫土地,如今成了诗意的田野。

  “脚下沾泥土,肩上扛责任,心中有人民,才能做好‘三农’工作,我们要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要求,为持续推动我市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贡献人大力量。”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振峰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