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人大:以监督之效赋能立德树人百年计
时间:2025-02-10 来源:人民代表报
在丽日晴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该市翡翠园学校参加自主探索学习的师生走进青秀山南宁植物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成为南宁市2025年新年伊始的生动风景。这也是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监督推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成效的缩影。
自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级人大联动监督、专题询问、专项督察、专题调研、跟踪督办等方式,持续监督“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闭环,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把政策落实落细。
2024年是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三年目标收官之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在扎实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在同年年底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三年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锚定教育提质增效的监督目标
“你们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吗?”“校外培训负担是否减轻了?”……三年来,南宁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和随机走访的方式,广泛深入学校、社区,向师生、家长了解“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
在“双减”工作开始实施的2021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就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及南宁市12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双减”工作情况专项监督。三级人大共成立55个调研组开展专项监督调研,梳理出问题218个,提出意见建议141条,并由各级人大常委会转交同级政府研究办理。
通过实例见证人大监督成效,2021年以来,南宁全市共评选出100所“品质课堂”建设示范学校、997名“品质课堂”建设优秀教师、1014节“品质课堂”建设优秀课例(教学设计),全市共有12个案例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4年公布的三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同样足以体现人大监督工作成效的便是,课后服务日益满足家长和学生多样化需求。
以前,南宁市民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非学科类课程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反映最强烈。南宁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指出问题主要成因,并建议通过引进第三方机构、发掘社会资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吸纳人大意见建议,把课后服务作为“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市各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转优的转变。经过三年的努力,南宁市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85.8%,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率达100%。
聚监督之力直击违规违法校外培训机构
曾经,校外培训机构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资本过度涌入校外培训市场,引发恶意抬高市场价格、盲目收费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家长和学生利益。
如何有效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化管理?怎样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价格收费监管?2022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对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就义务教育控量减负和提质增效、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家校共育等问题对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询问,并对相关部门的应询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同时,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还结合承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项督察工作,增强监督合力,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三年来,南宁市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全面推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原有的759家压减到40家,共压减了719家,压减率为94.73%;保留的40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营改非”率达100%,校外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
巩固“双减”成果需久久为功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的关键。
2023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题调研,持续监督推动市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督促学校严格落实有关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最大程度杜绝“校内减负、校外增压”现象。
在南宁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有力监督推动之下,全市各中小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积极推进学生参与体育、美育、劳动活动,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课程,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坚持统筹社会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开设符合广大少年儿童需求的培训项目和活动,打造符合广大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式”课堂,有效夯实了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载体。
“全市已按时间节点要求,实现了国家、自治区提出的‘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社会各界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超过了九成……”南宁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向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了全面报告。
“‘双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南宁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市民普遍关切,依法加强对“双减”工作的监督,以人大监督之为巩固“双减”成果,不断推进南宁教育高质量发展。(岑耀南)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