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人大:立法“小切口”回应“大关切”
时间:2025-01-23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23期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名源于蒙古语“乌兰哈达”,意为红山,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今天的赤峰,红山文化熠熠生辉,壮丽草原美不胜收,敖汉小米飘香千年,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这背后,离不开法治护航。
紧扣“小切口”、突出“有特色”,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大局,立足本地实际,聚焦民生关切,以高质量地方立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守护红山文化生生不息
1971年,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出土于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群,赤峰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因发现赤峰红山后而得名,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赤峰境内现存红山文化时期遗址725处,是红山文化分布区内遗址最密集、最集中的地区。
为了加强红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赤峰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制定《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作为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开篇之作,后于2022年进行修改。条例共6章31条,针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违规建设、市区两级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责任难落实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并明确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管理机构10项具体职责。
条例实施以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遗址环境治理,谋划实施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成红山文化博物馆,加速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红山遗址风貌古朴、环境疏朗,博物馆馆藏文物超3000件,每年吸引游客15万余人次。徜徉其间,在中华先民植粟制陶、崇龙尚玉的文明曙光中,红山文化走进更多人心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筑牢草原生态“防护网”
天高云淡,草长莺飞,广袤无垠的乌兰布统草原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到,这片草原曾一度因超载过牧而快速退化。
力争让草原生态优美、牧民收入持续增长,赤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赤峰市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条例》的制定工作。调研期间,召开旗、苏木乡镇、嘎查村和村民小组4个层面座谈会12场,对4个旗的50多户农牧民进行走访,充分了解民情,广泛倾听民意,最终确定了遵循规律设计制度规范的立法思路。
2017年5月26日,《赤峰市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条例》经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于2022年修改。条例遵循产权制度规律,将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解决草畜平衡制度难落实问题;遵循放牧活动及其管理规律,实行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解决行政执法难、效果差问题;遵循畜牧业发展规律,实行畜种改良和结构调整制度,解决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问题。
条例实施以来,赤峰市大部分地区成功将草原在地理位置上确权到户,解决了无序放牧问题。持续推进畜种改良工程,超载放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赤峰还积极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在生态增绿、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之间探索最佳结合点。
擦亮“世界小米之乡”金名片
粟香八千载,犁耕数千年。赤峰市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敖汉旗被誉为“世界小米之乡”。赤峰市谷子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万亩左右,总产量连续4年超过12亿斤,总产值超过30亿元。
聚焦解决小米产业发展链条短、品牌杂乱、产业促进措施不力等问题,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赤峰市促进小米产业发展条例》,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例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6章41条,就种植加工销售、支持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并对做强小米加工基本业态、做优中高端米加工,健全仓储物流设施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以法治力量推进全市小米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市粮食企业从“卖原粮”向“卖产品”转变,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提供了发展空间。
“今后我们将继续紧扣中心工作,突出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质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睢利如是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