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人大:从“矿区”向“景区”的美丽蝶变

时间:2024-12-24  来源:人民代表报

  初冬时节,走进黔桂交界处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望天下景区,处处游人如织,展现出一片“火爆”景象。“今年以来,我们景区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以上,国庆节高峰时期达到了2万多人。”景区负责人吴华清说。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素有“中国锡都”的美称,也曾因“一矿独大”发展模式而面临不小的生态环境压力。目前,南丹县有1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旅游景区8个,是广西拥有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县。南丹从“有色金属矿区”蜕变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并非偶然,背后凝聚着南丹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以高质效监督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努力。

  助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

  南丹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人类文明活化石”的“世界白裤瑶乡”,也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粤西第一奇胜”,2022年成功纳入广西推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单位储备库。为夯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法治根基,南丹县人大常委会就旅游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期间,检查组深入县内13家A级旅游景区、7家星级酒店、5家旅行社等单位实地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南丹县在打造“南国避暑胜地·世界白裤瑶乡”旅游品牌上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文旅业态不够丰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有待加强等4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南丹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执法检查组提出的“做细做实文化旅游法治化文章”等建议。收到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后,我们完善出台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全力补短板、强弱项,202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之一,全县接待游客619.05万人次、旅游消费64.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5.9%、67.9%。南丹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助推“民族团结+文旅融合”

  南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古朴神秘的白裤瑶文化和绵延千年的土司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为南丹的文旅产业增添了丰富色彩。

  为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新路径,南丹县人大常委会开展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调研,力求以高质量调研为县委科学决策贡献人大智慧。今年9月,南丹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县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八圩、里湖等少数民族乡镇和主要景区调研,并学习考察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宜州区的先进经验,将最后形成的8000余字调研报告送县委决策参考,交县人民政府办理。目前,全县少数民族乡镇内主要景区已全部实现二级以上公路通达,旅游大巴、旅游专线、共享单车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500多名瑶、壮等少数民族同胞在家门口搭上了“旅游快车”,带动家庭年增收3万元以上,涌现出丹炉山、歌娅思谷等一批促进各民族相互交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白裤瑶、瓦依那等民族文化旅游名片越擦越亮。

  探索“联络站跨省联建+旅游”

  “我认为应该抓住贵南高铁通车的机遇,开通荔波高铁站到南丹的公交线路,合力打造荔波·南丹半小时旅游经济圈。”

  “你的建议很好,我马上把这个建议向文旅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反馈。”

  ……

  今年7月,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片区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里十分热闹。在南丹县与荔波县共同开展黔桂跨省(区)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瑶望相助·和美与共”主题活动中,驻站代表在和瑶望天下等景区负责人、景区周边群众代表共同讨论如何提升南丹—荔波世界白裤瑶旅游品牌。

  南丹与荔波毗邻黔桂交界处,荔波县拥有国家5A级樟江风景名胜区。“我们高度重视代表作用的发挥,抓住南丹县与贵州省荔波县签订跨省(区)旅游合作协议的契机,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共同策划实施将‘代表联络站+旅游’建在跨省(区)边界上。”联络站站长韦勇介绍说,双方就相关事宜磋商并达成一致共识,在仁广片区创建桂黔跨省(区)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在运行中,联络站重点在借力荔波旅游、助推黔桂边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发力,在促进2023年白裤瑶年节举办、支持里湖瑶族乡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镇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承勇表示,下一步,将加大人大工作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力度,为南丹打造‘黔桂跨省旅游示范区’贡献人大力量。(李春连)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