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大专版|以民声定民生 让实事真实施——我省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地方实践

时间:2024-10-25  来源:河南法治报

WechatIMG3337

  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我省各市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做法有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效?10月22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推进会在信阳召开,会议实地观摩了信阳市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做法和成效。

召开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推进会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有关部署要求,10月22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推进会在信阳召开。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主任何金平主持会议。

  李亚指出,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他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严格把好项目征集筛选、审议票决、监督评议“三个关口”,切实增强票决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要注重统筹把握,处理好自身探索与统一规范的关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尊重民意与为民负责的关系、群众广泛参与与代表作用发挥的关系,推动形成各方面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秘书长吉炳伟出席会议。各省辖市及济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部分县(市、区)、乡镇人大相关负责同志等参加,6位市县乡人大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实地观摩了信阳市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做法和成效。

广泛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建议

  确保广泛参与是实施票决制的前提,也是充分体现民心民意的基础。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发挥代表根植人民群众的独特优势,依托459个代表小组、760个代表联络站(16个省级基层示范点、80个市级基层示范点)、128000余个微网格等各种渠道,组织代表接待选民、走访人民群众,广泛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建议。广大代表积极参与,有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制作曲艺作品《民生实事大家提》、唱响“河洛大鼓”《齐心协力为民生》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票决制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同时,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市属媒体等,发布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民生实事建议。

  票决制决定的是民生实事,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原阳县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和开展人大代表调研周活动等方式,征集各级人大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建议。县政府将三个层面征集的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好中选优”的原则,进行梳理筛选,初步拟定票决候选项目,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报请县委常委会审定后,县人大常委会将确定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列入县人代会会议议程,提请全体代表票决。

全力督办民生实事项目

  “做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既要征集好、表决好,更要监督好、推动好,以实际成效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南阳市卧龙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时,区人大常委会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制订监督落实方案,由常委会领导牵头,区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委办对10件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揭榜领办,纳入台账,进行台账式管理,主任会议定期听取民生实事项目督办情况和政府承办部门进展情况汇报,针对民生实事项目涉及面广或者落实难度大、推进缓慢的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及时进行重点督办。

  为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鹤壁市淇县高村镇建立了民生实事办理评价机制,年末对照项目清单,组织承办口线(站所)、人大代表、群众召开民生实事点评会,集中晾晒办理成效,对评价为不满意等次的,由代表联络站交由承办口线(站所)重新办理,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特别是群众反映的就近就业难问题,市县人大代表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乘借乡村振兴政策的有利东风,先后引进了舞蹈鞋、伞架加工等乡村微项目,实现了一大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2年以来,信阳市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立实施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着力把民生实事办到老区人民的心坎上。

  信阳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就业创业方面,建成青年就业创业中心11个,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劳动力培训69万人次;在基础教育方面,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4所;在养老服务方面,建设美好邻里中心39个,建成老年助餐场所560处;在医疗卫生方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两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8个;在文化服务方面,建成城市书屋89个;在城市更新方面,改造老旧小区561个,改造中心城区“一户一表”30.5万户,仅中心城区就打通“断头路”58条。民生实事项目的件件落实,让老区人民切实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温暖,更加满腔热情地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阳实践。

  2018年,在济源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济源市思礼镇率先在全省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7年来,共票决实施民生实事项目50项,让“既开花又结果”的民生实事真正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生动实践。

  在思礼镇辖区实施的万洋大桥南端拓宽项目,使得万洋大桥与爱廉湖连接成景,成为周边百姓茶余饭后的首选休憩之地和百姓口中的“网红桥”;万阳湖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了“夜市经济”“后备厢经济”发展,旅游高峰期曾吸引2万余人前来拍照打卡体验,提振了消费动力、激发了消费潜力;卢仝学校项目的落地,彻底改善了思礼镇的教育条件,2022年投用以来市区回流学生170余人,真正让纸面上的“项目清单”落地为看得见的“幸福账单”,大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编辑: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