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在法院调解室中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时间:2024-10-16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形态变迁和民众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在法院调解室的创新实践中,人大代表积极参与调解工作,成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有效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法院调解室的创新实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人大代表通过参与调解工作,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还能够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这种实践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诉讼调解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是法院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有效解决民事纠纷,减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了社区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同时,调解室也减轻了法院的负担,使得法院能够集中资源处理更为复杂的案件。

  通过构建多元化调解平台、优化调解流程、加强调解员培训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远程调解的实践也表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人大代表不仅是调解的参与者,更是民意的收集者和反映者。他们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将群众的声音带到了调解桌上,确保了调解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种模式下,调解室成为了连接群众与司法机关的桥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法院调解室的创新实践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一制度和调解工作将继续完善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西华县以河南省人大代表陶金华为骨干主导成立的“人大代表驻西华法院调解室”,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调解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正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调解工作的亮点和创新典范。

  西华人大代表驻法院调解室的创新实践,不仅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调解工作的全覆盖,更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了调解工作的全天候服务。创设的“代表流动调解室”将调解工作带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随时随地解决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最基层。在流程维度上,调解室推动调解工作从单纯的“诉前”调解,拓展到涉法涉诉案件的全过程监督。每个代表联络站(组、点)都以二维码形式公开入站代表信息,为诉中诉后群众解疑答难提供了便利,把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融入到了司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在范畴维度上,调解室推动调解工作从单一的法院诉前调解,拓展到公安调解、司法调解、检察调解、信访调解以及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实现了代表联络站点与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以及乡镇的互通互联,做到了案情早通报、诉情早知道、访情早预防、民情早知道,切实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西华人大代表驻法院调解室的成立,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人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西华县实际情况,发挥代表作用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为人大代表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司法调解、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也为法院工作增添了新的助力,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调解室的团队始终坚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代表们坚守法律红线,不越代表职权底线,确保调解工作既不缺位、不错位、也不越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西华版的“枫桥经验”,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调解工作中,代表分辨率采取了多种创新方法,如结合法律教育与情感沟通,不仅解决了案件的表面问题,更在深层次上修复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不仅限于个案调解,更着眼于通过调解工作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证明,人大代表在司法调解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华人大代表驻法院调解室由人大代表组成,包括专职和兼职调解员,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调解室采取轮班制度,确保每天有代表值班,接待来访群众,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室对法院委托的案件进行调解,通过听取双方陈述、调查了解情况、提出调解方案等方式,促进双方达成和解。坚持依法调解、自愿平等、公平公正、注重效果,形成了耐心、热心、爱心、公心、责任心“五心”工作法。有效提高了调解成效,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减轻了法院的办案压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这一创新实践充分展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西华县各级代表调解室、代表联络站点累计调解和接访9.8万余人次,完成调解8650件次,在解决纠纷、服务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上贡献了代表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陶金华等优秀人大代表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解室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家庭赡养纠纷的调解,不仅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还修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邻里矛盾的调解中,人大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多次沟通,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些案例的成功,得益于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案情、尊重当事人意愿、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调解室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有效解决民事纠纷,减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了社区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同时,调解室也减轻了法院的负担,使得法院能够集中资源处理更为复杂的案件。此外,人大代表在调解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了法律的权威性。

  总之,人大代表驻法院调解室的成立与运作,是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它在促进社会和谐、减轻司法负担、提升法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了积极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在人大代表调解室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这一平台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司法调解的途径,而且增强了人民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满意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实质内容。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为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更多西华周口乃至河南经验。(省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华县人大代表驻西华法院调解室发起人、西华县茹亿物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陶金华)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