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幸福⑳|“联络站+”模式 绘就乡村产业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4-10-1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开栏的话:今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省人大融媒体中心推出《一“站”到幸福》主题系列报道,讲述代表在代表联络站里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中发挥纽带作用的生动故事,记录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担当作为。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席茜 通讯员 秦广银)近年来,南阳市卧龙区王村街道坚持建好、管好、用好街道代表联络站平台,创新“联络站+”模式,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绘制产业发展蓝图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绘就出一幅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画卷。
“联络站+产业” 开启产业发展新征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王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发挥人大代表“发展服务员”的作用,把发展艳椒808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引导辖区农村人大代表大力发展小辣椒种植产业,带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产业发展主题,代表联络站站长组织进站代表赴重庆、贵州等地进企业、进车间、进市场实地考察调研,了解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行情,洽谈对接辣椒回收企业。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向街道党工委汇报,同街道商议,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研究出台了辣椒产业发展方案。
2024年,在代表联络站积极推动下,谢沟、何营、王村、王庄、大井、罗冢等6个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艳椒808”种植面积260亩。6个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率先带头,先行先试,迅速打开辣椒产业发展新局面。
大井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韩和俊种植辣椒30余亩,经过精心种植、科学管理,辣椒种植取得高效益,头茬采摘已经收回成本,二茬、三茬净赚。
截至9月,王村街道260亩辣椒头茬已采摘179789斤,预计亩产达到3000斤,每亩收益2000元左右,带动周边村民300多人务工。
“联络站+网格”破解产业发展新难题
为进一步推动辣椒产业快速发展,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开通代表征集民意“直通车”,聚焦辣椒产业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实施人大代表下沉网格服务行动。
联络站把56名农村人大代表按照“合理、就近、便民”的原则,分别下沉到街道12个网格中,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代表服务辣椒产业发展网格。
代表们利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辣椒种植政策、产业效益,与群众算经济账、对比账,鼓励群众大户承包,引导小散农户积极参与辣椒种植。代表联络站定期收集代表征集民意,并做好意见和建议反馈,共同促进辣椒产业发展。
罗冢村网格代表李双双反映村集体投资难题,经代表联络站反映后,街道投资20余万元,为发展辣椒的村各拨付3万元启动资金,并出资改装1辆铺膜机,购买20个点播机,给足辣椒种植户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何营村网格员张萍反映农户担心销售难题,街道与重庆一家辣椒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格,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何营村一农户抱着试试种的心理种植辣椒一分地,采摘后搭乘村集体辣椒销售快车,如今卖出了一分地700多元的高收益。
“联络站+服务”绘制产业发展新蓝图
王村街道发展艳椒808产业实践证明,“艳椒808”适宜种植,效益可观,是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目前,王村街道探索出“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多方利益联结辣椒产业发展机制,被卧龙区委誉为“王村模式”并在全区推广。
“成绩背后,‘联络站+产业’‘联络站+网格’的创新服务模式功不可没!”区人大代表、王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玉峰深有感触地说。
谈及明年小辣椒发展规划,区人大代表、王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春浩满怀信心地说:“2025年,王村街道将持续巩固辣椒产业发展成果,计划发展辣椒种植面积1000亩。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要持续发挥服务辣椒产业保障作用。在提升农户增收效益上,针对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实际,积极建议区政府加大对辣椒产业项目扶持力度,明年计划新建辣椒烘干生产线项目,增加干辣椒销售量,提升农户种植效益;积极与辖区食品产业园企业对接,围绕辣椒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延伸链条,提高辣椒产品附加值。”
据悉,日前王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征集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已将新增辣椒烘干生产线项目纳入明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积极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王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玉峰表示,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服务小辣椒产业发展,将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这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阵地,发挥基层小站点、民生大舞台作用,汇集产业发展民情民意,凝聚人大监督推动力量,让农业更兴、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