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大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时间:2024-10-0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要求,以全面展开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实践。2022年8月以来,各地市建设候选全过程人民民主省级基层示范点214个,据不完全统计共接待群众56764人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1424余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115余件,9658名代表参与征求立法、监督议题,提出意见3903条。
一、顶层设计,把准定位。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建设“基层示范点”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三个“要进一步”核心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助推人大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把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准确把握重点任务,推动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双下沉,使之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人大协商、立法协商及代表履职激励评价、“双联系”等制度机制,确保工作推进时限、内容、责任、效果“四落实”,不断丰富拓展人大工作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在认真总结我省部分地市经验和借鉴外省做法的基础上,2022年8月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19次主任会议研究通过《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示范点建设的工作目标、主要措施、方法步骤和组织保障,重点拓展明晰了代表联络站“联”“商”“督”“促”“智”五个方面功能定位框架。“联”是发挥代表联络群众的桥梁作用,突出了解社情民意;“商”是发挥“国家机关听取代表意见的场所”作用,突出民主会商定政策;“督”是发挥“代表履行职责的平台”作用,突出依法监督惠民生;“促”是发挥“代表学习交流的阵地”作用,突出代表素质能力,促进基层治理;“智”是健全意见处理流程,完善“梳理汇总、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等闭环机制。
二、把控节奏,有序推进。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选任联工委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建立省、市、县纵向层面工作专班,负责工作的总体推进,主动加强与各地市的联系沟通,全面了解工作推进情况,实时答疑解惑,展开统一培训及有关培育工作,及时纠偏正向,总结和编发各地的经验做法简报,不间断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各省辖市普遍召开市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专题动员部署,多途径筛选上报候选代表联络站。省人大通过材料审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上报的试点单位,进行认真审核把关,确定首批候选省级示范点214个,实现县(市区)和较大开发区(园)的全覆盖。建设之初,各单位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沉浸式学习先进经验,着眼试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目标,理清“择优培育、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推广经验”的抓建思路,制定出台抓建细则和各级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包联系机制以及考评标准,按照“设置科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活动经常、成效明显”的要求,稳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工作深入展开。洛阳市、开封市分别带队赴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避免走弯路。试点展开后,各级人大始终坚持“上下一盘棋”思想,运用“学习互动、工作联动、示范带动”等方式,加强对县区、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基层示范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工作时限、内容、责任、效果“四落实”。
三、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各省辖市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代表联络站,以“软硬配套,功能完善,特色明显,品牌过硬”为目标,因地制宜、把握重点,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围绕“从延伸阵地向深化内涵、从夯实基础向提档升级,从外聚人气向内聚民心”等方面求突破,形成“一站一品牌,站站有特色”工作格局。在配套阵地建设“硬件”的同时细化匹配制度“软件”,完善代表档案资料库,并建立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日常活动、学习培训、联系群众、视察调研、代表述职、工作评议等制度,把职责、流程、制度等统一上墙公布,促使示范点工作管理制度化、日常运行规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设、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双进站”全覆盖。郑州市、南阳市组织400余名新任代表联络站站长、乡(镇)人大主席围绕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建设进行履职培训,组织换新任代表培训21期,培养了一批“带头人”和“明白人”;开封市、洛阳市、驻马店市各联络站(点)通过公示栏、宣传栏、上墙版面等,在明显位置公示进站代表信息、工作制度、活动计划等,使群众全面了解联络站动态;信阳市2022年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提质工程的指导意见》,把基层示范点建设与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基层示范点(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人民群众”联动工作机制、居民列席乡镇人大有关会议机制,持续推动人大阵地强起来、人大代表动起来、人大工作活起来。洛阳市在群众办事密集度高、人流量大的本级市民之家大厅建立代表工作站,将除行政职务之外的300名市人大代表编组,邀请驻市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参加,固定每周二进站,每次两人,广泛收集社情民意,2023年4至5月份征集重点工作意见建议309条,转交群众反应困难240余件,发挥代表履职前哨作用明显;三门峡市依托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便民大厅建立候选基层示范点,按照“邻近编组、相对均衡、灵活管用”原则,根据人大代表分布情况和个人职业专业特征,将五级人大代表划入到“湿地休闲区代表之家”、“城市规划区代表之家”、“农业种植区代表之家”,8个示范点去年以来共接待群众565人次,处理来信来访36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39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516件,实现人大工作的灵活性、管理的便捷性、活动的时效性。开封市、濮阳市、漯河市、商丘市以代表联络站为依托,创新思路,融汇功能、数字赋能,采取“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现形式。许昌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注重结合融合,依托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优秀人大代表品牌工作室,向周边自然村、社区、产业园区等单位延伸,创建“特色工作室”“代表之家”等基层微单元300余个,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鹤壁市、济源市候选示范点在民生实事项目督事工作中,坚持“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对民生实事办理的监督从原来的“事后跟进”变为“全过程覆盖”;信阳市、洛阳市、商丘市各候选站扎实开展人大代表“进社区、进网格”活动,真正做到察民情、汇民意、解民忧,以此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信阳市推广了息县曹黄林镇的“板凳民主会”经验,依托全镇21个中心网格设立“板凳民主会”,每个网格辐射6到8户农户,形成了“网格长—网格员—人大代表—农户”的基层组织联系服务架构,通过走进农户庭院召开“板凳民主会”这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便捷形式,搭建起“说问题、诉烦恼、表诉求、提建议”的“民主之桥”,开启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全镇已形成21个中心网格—106个单元网格—84名镇人大代表的阶梯式、全覆盖模式,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交县”。商丘市虞城县城关镇开展逢“6”摆摊听民声活动。人大代表每月六、十六、二十六日在马牧老街“摆摊”联系选民进行政策宣传、解答疑惑、解决难事。
四、评估验收,结果导向。2023年4月初,省人大下发《关于对首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点建阶段性工作开展评估的通知》,阶段性工作评估采取初评和复评两轮评估方式开展,从基层示范点功能完善提升、信息化建设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当月,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对照《评估标准》,灵活区分自评、考评和复评阶段,采取电话访谈、调研座谈、资料送审、现场核查、打分排名、群众印证等办法对基层示范点进行验收,客观分析基层示范点阶段性工作成效、经验做法、特色工作以及建设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解决办法和意见建议。南阳市制订《南阳市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考评办法》,创新制定考评标准,确定组织保障力、工作活跃度、群众联系面、督政议事度、接待进站数、建议办结率、参与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创新实践9个评价指数,细致划分37条具体内容,明确了建设重点内容,严格量化考评,并将创新实践作为加分项,导向明显。截至去年底,示范点共接待群众1849人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73余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02余件,609名代表参与征求立法,监督议题、提出意见370条,100%示范点实现“网上联络站”功能,群众满意度达95%。宛城区、卧龙区“局长进站、站点问政”、内乡县“局长、主任”常态化进站、唐河县七个模块“两屏”数智化平台建设、桐柏县“民情联络员、政务帮办员”的双员服务制等创新方法和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方城县券桥镇以“代表联络站+退役军人事务办”模式,积极化解涉军信访难题,有效助理党委中心工作。全省示范点建设正向着“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的方向稳步前进。2023年6月份,省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展开复评工作,3个组分方向同时展开,根据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提供的初评报告、相关印证材料,通过现场走访、随机抽查和网上连线、观看数字化场景演示等方式,对各省辖市人大基层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收集试点建设先进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并提出综合评估意见。
五、数字赋能,丰富功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涉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组织等主体,各主体在民主政治中有不同的定位与职责。在试点铺开的关键节点,如何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到位”而不“越位”,纠正“混淆履职边界、打包包装套用、重复浪费资源建设、数据不能互通共享”等不良倾向,牢牢把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健康发展方向,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我们充分探讨人大在推进“五大民主”中的职能边界和定位,研究确定“在把准代表联络站职能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赋能的迭代升级”是发展方向。突出围绕四个方向:代表参与管理监督国家事务、转办交办建议和批评意见上数字赋能;对代表进站履职和闭会期间管理上数字赋能;在促进代表密切联系群众途径上数字赋能;在基层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和国家事务渠道上数字赋能。一是迭代升级代表履职平台。省人大常委会根据业务需求,迭代升级“河南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资源目录标准,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共同数据平台,实现人大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归集和共享。洛阳市、平顶市、濮阳市、鹤壁市、漯河市、驻马店市以“智慧人大”建设为统揽,打造代表履职网络平台、代表议案建议网上办理平台、代表履职APP端,着力构建代表履职“三位一体”平台,以数字化来贯通各级人大与代表联络站的联系,实现“掌上通、网上链、码上办”一体化格局。二是继续优化升级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站总站”建设。总站于2019年开始规划,2021年开始建设,于2022年8月15日揭牌正式运行。依托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家,建成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站总站,这是我省第一个全数智代表联络站,以5G信息通信为基座,以数字化运行管理辅助分析为支撑,用网上活跃度晾晒排名方式赋能联络站高质量运行,实现面对面视频工作联动,参与履职活动数据互联互通,活动形式共建共享。平台共设置代表基本信息、议案建议办理、学习培训、知情执政、会议管理、履职管理、代表联络站、系统平台管理、互联互通等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对应代表工作的相关部分,实现了代表工作信息化的全覆盖。在联络总站,可以适时查看全省各直辖市中心站以及基层联络站、工作室的运行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一键直达基层联系点,实现上下联动和工作承接可视化,常态化指导和了解掌握全省基层代表联络站履职服务工作。按照制度规定,省人大每月安排一次主任、副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2023年4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本届省人大常委会首次接待代表日活动,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与省人大代表进行交流座谈,面对面听取了6位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对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与两个基层代表联络站进行了连线互动,效果很好。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将济源、巩义、邓州等部分县市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运行机制范本,使用本系统常态化与总站联络进行数字化运行的基层联络站有235个,占比2.5%;近两个月以来积极对接数据并开通账号的联络站点有2129个,占比22.2%;经过前期摸排,各地自建的能够在当地区域内联网的联络站有709个,占比7.5%;还未开展接入总站网上联络站建设的有6599个,占比67.9%。三是全面坚持推行“代表亮身份”模式。广泛公开推行代表二维码和“基层示范点”二维码向社会公开制度,群众通过扫码反映问题、提出意见,适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以畅通便捷的民意表达来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推动群众更加主动反映社情民意和呼声要求。开封市、焦作市开通“码上说、马上办”小程序,方便选民联系代表;洛阳市以数字化来赋能民情民意的汇集梳理分析处理和数据回流,构建民意数据库,打造“有意见码上说”品牌;郑州市、信阳市加快数据联通共享,打造省、市、县、乡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拓展人大代表学习培训、提出建议、开展监督、为民办事的空间阵地。下一步,将下力解决履职系统平台不一、标准不一、功能不一、数据不完全联通共享等问题,统筹推进人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迭代升级“河南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开发手机APP,形成各级人大代表在省内一个标准的履职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各级人大民情民意大数据库,完善分析筛选、会商研判、落实反馈和跟踪回访等链条式闭环机制,确保群众反馈意见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
(河南省人大代表工委 张宇 朱自强)
编辑:王紫仪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