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大“三农”监督工作这些事儿

时间:2024-10-0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30余年对政权形式的探索、实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宪法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伴随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又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发挥了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优势;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同年的11月1日,漯河市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人大战线的一名老兵、人大农业农村监督工作领域的一名新手,我查阅了漯河人大自成立以来围绕“三农”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监督的工作资料,一幅推进漯河市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法治监督的恢弘长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漯河人大“三农”监督工作故事、代表履职脉络清晰地反映出了漯河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与群众心连心,一穷二白干起来

  1986年,漯河市遭遇了严重旱灾,部分地方秋粮和其他农作物几乎绝收。民以食为天,群众的口粮关系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伊始就重任在肩,收到灾情后迅速行动,赴灾区走访调研,1987年元月份,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救灾活动,全市发放救灾粮4000万斤,救灾款335万元;全市向灾区捐赠粮票22.5万斤,各种衣物5万件,人民币9.3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生产自救。1988年临近春节,部分群众反映物资供应难,于是迅速组织开展视察调研,听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粮、油、肉、蛋、菜等农副产品供应情况汇报,深入粮店、肉店、商场和集贸市场进行现场视察,要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布物资供应办法,通过努力,落实了猪肉、豆制品、大众菜等供应问题。

  漯河人大在一穷二白的市情基础上,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怎么在“三农”工作上下功夫让群众吃得饱、吃得好,成为漯河人大成立初期的重大课题。一些列前瞻性监督举措陆续实施起来:1988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推动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村镇建设规划,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违法行为。1989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听取了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情况的报告,推动保证化肥、农药、种子、柴油、农电的及时供应。1991年,重点关注夏粮、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情况,还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情况汇报,号召全市人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经过持续监督,为夺取农业丰收创造良好了的条件,解决了口粮问题。

  与经济紧挂钩,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改革开放之初,漯河曾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河南唯一一个省办内陆特区。漯河人大为农民打出一套乘上改革春风、让腰包鼓起来的监督“组合拳”。1990年,紧密配合市委关于漯河市经济工作三年上新台阶的决策,听取并审议了了烟叶生产和收购情况汇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烟积极性。1992年,加强对小康村建设工作的监督,组织代表深入9个重点村,实地调查建设进展情况,听取并审议了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推动小康村的建设摆在了农业工作全局的位置上。1995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当年以来富民实施情况的报告,助推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真正让农民富起来、让腰包鼓起来。2004年,为了提升纯农民户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全市农民增收的报告,促进漯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经济飞速增长时期,在关注农民腰包鼓不鼓的同时,还持续关注农民肩上负担重不重。1992年,加强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组织76名代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检查,推动农民负担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减轻。1994年,紧跟漯河市大步迈出招商引资步伐,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对“外向带动”战略规划及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在《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外向带动”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中,专项点出要加强对农民负担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监督,要积极主动过问、触及,保持社会稳定和谐。1997年,再次铁腕监督农民减负工作。在该年度检查评议过程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43个,降低收费标准5项,依法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66起,查处违纪资金5136万元,有63人受到党政处分,在人大的持续关注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力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腰包鼓得不含水分,鼓得更实在。

  推进现代化建设,让农业强起来

  1993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从这一年开始,漯河人大的“三农”监督工作聚焦到如何让漯河农业更强上。当年第二次对市政府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监督重点由1988年的基础工作转向依法行使职权、管好土地市场,进一步反映了在人大的监督下,土地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1999年和2004年,两次听取了关于全市农村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更好贯彻落实土地延包政策。2001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让农业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听取了关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报告,推动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双汇工程、保护农民利益、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工作。2002年,第三次听取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情况的报告,在决议中除了要求严格执法、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源外,还增加了依法搞活集体土地流转机制等内容,持续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大对农业监督的站位更高远、视野更宏大。

  畜牧业强是漯河农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02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建设生猪生产基地情况的报告,着力推进漯河市生猪生产更大规模发展。为预防人与禽类禽流感及口蹄疫对漯河畜牧业的冲击,2004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报告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办法情况的报告,推动全市充分认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对漯河的重要性、保证疫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2011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双汇产业化工程推进情况的报告,深入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2019年,听取并审议了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力促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和农业科技创新。2005年,进一步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听取并审议了关于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对粮农直补、良种和农机具补贴情况的报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12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加快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人大的持续关注关心下,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4%。以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发展智慧农业,建成2万亩5G智慧农田。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硕果累累。

  建设美丽乡村,把乡愁留下来

  漯河人大始终关注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农民吃水难、用气难、上学难、看病贵等急难愁盼问题。2006年,听取并审议了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助推全市沼气建设工作目标实现。2007年,听取并审议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情况的报告,推动解决沙澧河非法采砂问题,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2009年,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我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情况的报告,推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4年,听取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早日实现全市村村通,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并积极探索农村税务管理的新路子。2017年,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的监督,努力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持续关注农村饮水安全和人居环境整治,推动解决44个村7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听取和审议了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情况的报告,推动进一步建好管好农村公路。2021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情况开展视察,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推动科学管控、精准治理,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再次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期望,听取审议农村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施等情况报告,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和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听取了关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加大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强化精准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持续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助力脱贫攻坚”活动,2017年,市县乡三级人大协同监督推进脱贫攻坚;2018年,常委会班子成员定期到分包联系乡镇、贫困村蹲点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精选32名省市人大代表,对口联系帮扶32个贫困村;2019年,成立脱贫攻坚依法监督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各项政策落实开展专项督查,对扶贫工作“一条例一决议”进行检查,依法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32名省市人大代表对所联系贫困村持续跟踪帮扶,累计捐款48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60个,对接产业项目25个,助力32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紧盯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先后就教育、健康、危房改造清零、扶贫助残等工作,依法对16个行业部门进行督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有效衔接。

  2021年至2023年,持续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互联网+”、公布代表二维码等方式,让群众24小时可以找得到代表,实现有事“码”上办,更好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2023年、2024年,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经过持续的监督,昔日的贫困村已蜕变成美丽宜居乡村,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598个、占比47.12%,村级“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法治并轨道,让监督水平升起来

  从1995年开始,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漯河人大更加注重用法治力量为漯河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历年来分别对农田、种子、农机和农技领域的法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推动各项法律法规在沙澧大地落地生根。1995年,听取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贯彻执行情况报告,切实推动依法治农,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96年,检查评议了贯彻执行《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情况,助推解决假劣种子坑农害农和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推动了漯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8年,再次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2014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文件落实落地,加快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步伐,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民群众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食品安全上,漯河人大聚焦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依法持续开展“三农”监督。2015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我市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情况的报告,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畜牧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落实落地,推动科学制定“十三五”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探索新融资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5年,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落实落地,健全监管和强化服务,推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2018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关注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3年、2024年,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再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开展执法检查和审议意见督办,推动构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忆往昔峥嵘岁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三十八年光阴荏苒,三十八年履职不辍,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今,已是市八届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二年,常委会由成立之初的4工委1室壮大为如今的9工委2室,市人大常设了7个专门委员会。人大“三农”监督事业正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如同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思杰要求的那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寓监督于推动“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之中,确保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助推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杨艳)


编辑:王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