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火种”到幸福“火焰”

时间:2024-10-0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井冈巍巍,征途漫漫。

  1927年9月29日,当原本5000人的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暂时歇脚,已不足千人,士气低落。差不多同时,千里之外的广东揭阳一带,南昌起义部队作战接连失利,原定南下打通出海口、获取国际援助的计划已难以实现。

  1927年无疑是黑暗的一年。先是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又大多遭遇失败,革命的火种宛如风中残烛,十分微弱。

  ……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民主的火种

  1927年的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来了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穿得不太整齐——有穿青蓝色军装的,有穿学生装的,还有人穿得和老百姓差不多,他们介绍自己是共产党的队伍,是救穷人的。

  当时的老百姓还不知道,这支军队在帮村民挑水、扫地,给村里的贫弱老人送去了布匹、鞋子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载入史册的“三湾改编”:部队缩编,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

  在这次“三湾改编”中,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这是对中国式民主实践的一个重要探索——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让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士兵委员会就是监督院,是监督官长的。没有这样一个组织,士兵们就不敢讲话,讲了话也没有作用。成立士兵委员会就是要士兵敢于讲话,讲话也要有作用。”毛主席是这样描述的。

  “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毛主席深刻地指出了民主的力量,“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民主火种的播洒,燃起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烈焰。“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集的几十首井冈山歌谣,传唱出人们心中最朴素的公平与正义。

  ……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谢家祠堂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

  这是中国革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其“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苏维埃政府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经济生活;官兵平等充分保障了军队的民主;通过立法与政权相结合,给人民提供平等参政的机会。

  ……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45年夏天,陕北,在那场中著名的“窑洞对”中,毛主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

  “纯洁队伍、党的建设、民主制度,这三个举措,创建了与旧军队完全不同的新型军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主的力量

  革命为了谁,革命依靠谁?

  无所畏惧赖有“魂”,无往不胜因有“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答案:人民,还是人民。

  今天,当我们拉开时空距离后往往看得更加清晰,“人民民主”一如八角楼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盏青油灯。

  在井冈山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这栋小楼就是“八角楼”。墙上,当年红军战士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辨。

  八角楼不是人们所想像中八角形的楼,而是因为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地称它为八角楼。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经常在八角楼居住。

  在青油灯下,他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用一根灯芯来照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万丈光芒。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海拨1343米的井冈山黄洋界,峰峦耸立,陡不可攀。在90多年前,这里是红军保卫井冈山必须守住的要地。

  1928年8月末,敌军4个团大举进犯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爆发。此时红军主力远在湘南,留守部队仅有数百人,武器装备也远不如敌人。这仗该怎么打?

  关键时刻,茅坪等地的赤卫队、妇女、儿童齐心协力,与红军搬运石头、锯滚木、赶制土炮、土地雷、埋竹钉、修筑工事、向后方运送伤员,直接参与战斗、配合红军歼敌……井冈山军民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创造了红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得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主席非常高兴,提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4.8万名英烈牺牲,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锤炼中逐渐成长、成熟。抚今追昔,那嵌入灵魂深处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那就是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是人民群众铸就了保卫黄洋界的铜墙铁壁。

  民主既是一种理想,也是理解现代国家的一个维度。

  “共产党人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为了自己谋富贵前程。只有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到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在世界的东方深深扎下根脉,汲取着实践的养分,蓬勃地向上生长……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社会共识的探索,是在井冈山孕育发展的,传承不辍、历久弥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凸显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浸润着中华民族“民惟邦本”的优秀基因,也昭示着党治国兴邦的制胜之道。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中国式的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无字”的丰碑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是红嫂的乳汁医好了伤口,是老百姓纳的“千层底”助我们爬雪山过草地……从湘赣边界到瑞金中央苏区,从陕甘宁到西柏坡,最后走向全中国,民主的火种,既有清晰的历史刻度,也有生动的现实坐标。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寻根溯源、饮水思源,那一个个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震撼人心、砥砺前行。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标语口号很多,有一条老百姓最难忘,那就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老百姓不惜背井离乡、离妻别子,舍弃身家性命跟党走、跟红军走,为的就是这句朴素的承诺。

  “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井冈山……”黄洋界山脚下的五里排,尽管岁月留痕,剥蚀风化,当年的挑粮小道很多地方已经脱坡,许多石块也已破损斑驳,但井冈山军民用铁肩膀、铁脚板走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光辉历史,依然星光辉映,灯火阑珊。

  “虽然这些盐已经无法食用,却是井冈山斗争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根据地军民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体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柜里,有一个普通的棕色陶罐,令无数人动容。

  陶罐的腹部上方,有一条很明显的裂痕,里面装的盐表面早已结成灰黑色的晶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它让大家不仅看到了蕴藏其中的共产党人的初心,更看到了井冈山这块革命圣地上演过的牺牲与奉献,苦难与荣光。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个火种,点亮未来。

  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乡,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心里盛满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忱之爱,也增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命……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当从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史料中,追寻先辈们的足迹,触摸那段从无到有、艰苦奋斗的历史,那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总让我们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的事没有小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要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广泛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让井冈山民主火种,永放光芒。

  坚持人民至上,赢得人民支持,星星之火,因而燎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承诺账单”变为群众“幸福账单”,让一件件事关百姓生活冷暖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暖心事、宽心事、悦心事。

  ……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温《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再次端起红米饭、南瓜汤……它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二字放在前面。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宣传办公室 李现森)


编辑:王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