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你我文化权益 这份报告中找答案
时间:2024-09-29 来源:郑州日报
9月26日,记者从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获悉,关于检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审议。
2022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公共文化 服务保障促进条例》,这是我省文化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为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条例》实施两年来,情况如何?效果咋样?今年6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先后赴河南博物院、省图书馆、省体育中心以及郑州、商丘、濮阳、济源等地93个公共文化设施实地检查,联合郑州大学向全省9795名5级人大代表开展公共文化满意度问卷调查......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条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份执法检查报告。
从检查结果来看,《条例》得到有效落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门口的活动场所、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文化生活有深度更有热度。
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设施是基础,服务是关键。报告显示,目前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402个、公共图书馆 177个、文化馆 207 个、科技馆 15 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97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万多个、农家书屋4.6万多个、各类体育场地32.2万个,基本形成以公共文化、体育、科普场馆等为骨干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成一批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投资20亿元建成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博物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仰韶村、庙底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持续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积极回应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公园绿地、居民集聚区等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0多个。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有热度。我省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塑造,建成 58个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出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持续扩大天下黄河、 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殷墟甲骨文等文化品牌影响。 打造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豫约”, 上线近万个视频资源,注册用户已达300万人、文化场馆3266 家、开展直播4600多场、发布线上活动6万多场。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组织开展了十大群众文化活动、“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惠民文化活动,全省农村电影放映44万场,省直文艺院团惠民演出1330场,开展“村BA” 等赛事活动5000余场。
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推进《条例》全面深入实施,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省人大常委会建议,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方面,要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发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共建共享。要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县级总馆、乡镇分馆的基础上,向农村延伸,探索建立县图书馆村级分馆或者村级服务点,统筹管理、综合使用。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调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参与相关工作,形成多元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要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创新服务形式,落实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夜间服务等便民举措,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优化特色产品内容,更好满足不同群众的 文化需求。加快“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等建设,丰富数字文化内容资源。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创新开展“书香河南”“中原文化大舞台”“河南省青年文化月”等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水平,鼓励各级文化部门采购文化合作社及专业团体的产品和服务,把乡村文化合作社培育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记者 董艳竹)
编辑:王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