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见证
时间:2024-09-1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这是秋色宜人,树树月季花交相辉映的清晨,微风拂面,馨香扑鼻,旷野向远方散开,周围一派祥和宁静……我站在河边一片枇杷林前,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凝望奔向远方的流水,时光由远至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和神秘,是在期许和迎迓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吧?
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只是一挥间,已成了过往;然而,厚厚的日子里,70年又是一段不短的光阴,生活的波涛和时代的洪流见证着我们走过的历程,这70年来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望着多年前栽下的这片幼树,如今已长成粗壮的树林,我分明听到时间的响动。一枚花瓣足可寻找到春天,我和所有的国人一样,在时代的大潮中,作为一滴水也有着自己的踪迹和印痕。
我此生与“人大”有着一份奇妙的深缘,说人大是我的第二工作单位一点儿也不夸张。自己曾为南阳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个履职40年的人大代表,我深知,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人民代表为人民,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比什么都重要。
在人大这个集体中,我始终以奋战在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为榜样和典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宪法》、《选举法》、《民法典》、《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全国人大、省、市人大举办的相关培训、相关会议活动、专题调研和视察,收听全国人大、最高法、最高检的有关讲座等,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视野开阔了,关注点儿多了,广泛体察群情民意,使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断进步和提升。我深刻认识到,践行初心使命,彰显责任担当,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是一位人大代表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人大代表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越来越重要,对代表的能力、素质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在担任代表期间,每年都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时常主动且有计划地到基层做一些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工厂、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与基层群众、文学艺术工作者、企业员工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认真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真实反映他们的所急所需所盼。履职期间,我每年都能针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他们生活最休戚相关的大事要事来提写建议和议案。40年来,在我所提交的近300件建议和议案中——有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环保、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知识产权、区域经济、食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文化扶贫、农民工工资、医保、低保、旅游产业、关心留守儿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这些建议和议案,全国人大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很重视,不仅做到了件件有回音,还都及时妥善处理。这其中,我特别围绕《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文化惠民工程》《弘扬传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将南阳市丹江流域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这三大主题系列,每年都做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两会会客厅,讲述并持续提写了一系列建议,2015年在当年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第五部分的修改情况说明中,我提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和《关于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这两个建议,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中都有体现。
此外,2013年我提写《建议参照三峡移民做法,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尽快给移民区以重点扶持》,2014年我提写《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2015年我提写《对移民群众经济上所受的损失,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方面制定一些帮扶政策,在财力上给予倾斜》,2016年我提写《建议把镌刻着16.5万移民名字的丰碑,打造成移民精神地表》,2017年我提写《将移民丰碑,打造成精神地表意义深远》,2018年我提写《用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培育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保护更重在传承》《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2019年我提写《严加管理监督自媒体,依法打击网络谣言》《财政资金需向教育文化领域倾斜》,2020年我提写《建议把法律教育纳入中小学法定课程》《依法加大对恶性侵害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我提写《继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法治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2022年我提写《建议在南水北调源头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议从国家层面总结提炼“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等。以上这些建议,分别得到了最高院、最高检、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南水北调办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除给我感谢信函予以积极的回应和答复外,还在他们当年的工作报告修改稿中都有体现,从而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如由水利部带团特来南水北调源头淅川陶岔进行实地调研;再如国家南水北调办以报告形式,将我《建议从国家层面总结提炼“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使之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共同形成一种谱系》呈送有关部门。与此同时这些建议还得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艺术报》《经济日报》《中国法院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法制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新民网、搜狐网、大河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和网站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当代表履职40年,被时代和这个群体的光芒照耀着,确然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学创作题材新域的涉入上,与之前的自己相比明显有了不小的变化。我写生态保护、农村医疗、乡村文化、深山教育、移民精神、家风国基、留守儿童……写作的同时,更是自己一次次经受深刻教育和感悟的过程。
风中,叶片翻涌的枇杷树轻轻荡动,有琴声从远处传来,更远处的水面上有船在划行,天空蔚蓝得没有一丝云,万物正以蓬勃生机走向新的繁茂盛大……时间开满花朵,泥土和种子在欣然欢唱,远方更远,走过崇山峻岭,走过江河湖海,我们永远行进在路上……(南阳市文联原主席、党组书记 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廖华歌)
编辑:席茜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