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大:打好“组合拳” 破解“招工难”

时间:2023-08-28  来源:中国人大网

  5月25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围绕保障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首次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询问人现场开题,应询人即席回答,问得直切要害,答得直截了当,为“招工难”把脉问诊。

  近年来,安徽省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家居、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安徽与全国各地一样正面临着结构性“招工难”问题。为破解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难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保障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打出一整套“组合拳”,以专题询问为突破口,拳拳直击“招工难”的关键堵点、难点、痛点,回应企业关心关切。

  服务大局选准监督议题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到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中心任务,谋深谋准谋实监督项目。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技能人才紧缺,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安徽省新兴产业不断聚集,如何破解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难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安徽省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将其列入年度重点监督内容,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利用网络平台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及时听取审议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专项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依法履职尽责,把脉问诊,帮助政府和企业找准“症结”,合力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招工难”困局,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安徽省人大社建委在深入基层、企业、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职业院校学科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短板;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特别是一些开发园区、新兴产业聚集区等,相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便,无法满足园区企业员工在交通通勤、工余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一些企业存在片面追求利润,劳动用工管理简单粗放,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差……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就业者的就业意愿,也不利于引才留人,更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安徽省人大社建委全面研究分析“招工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梳理确定了本次专题询问的重点内容。

  听取报告聚焦企业用工需求

  今年5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保障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全面分析了安徽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和全省产业用工需求情况,并就接下来如何做好用工保障工作作了详细介绍。根据报告,“十三五”以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省产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人力资源回流趋势明显。2022年,全省实现高校毕业生净流入24万人、农民工回流12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表明更多人力资源来皖留皖就业创业。

  立足劳动力资源大省的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强化人才内育外引力度,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聚焦高端紧缺人才,安徽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持续强化产教融合发展。

  2016年至2022年,安徽省积极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点2119个,停招、停办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点4024个。同时,出台《安徽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行动方案》,针对性解决安徽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难题。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安徽省突出用工导向,坚持把技工院校打造为职业培训和技工培养的主阵地。2022年,全省高职专科院校75所,在校生78万人;技工院校86所,在校生24.2万人。同时,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创新实施“以赛代评”,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技能鉴定和等级认定277.8万人次。

  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用工?报告指出,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健全招工用工服务机制,通过加强供需动态监测、加强招工用工服务、做实“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等途径,搭建供需对接精准匹配平台。

  随着安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报告指出,将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抓好人才反映最集中的房子、孩子等“关键小事”,落实购房、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医疗就诊绿色通道等优待服务。安徽力争到202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新增60万人以上,总量540万人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新增6万人以上,总量55万人以上。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企业用工的有效之举。对此,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报告时“支招”:继续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促进求职就业、招工用工高效精准对接,同时,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供高质量招才引智服务,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专题询问把脉问诊“招工难”

  聚焦保障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不仅听取相关工作报告,而且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召开联组会议并进行专题询问,为解决省内企业用工问题把脉问诊,提高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询问中,现场气氛严肃,辣味十足,在100多名与会人员的现场“监考”下,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现场“出卷”,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提问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有关政府部门现场“答题”,回答直截了当,重点介绍今后的工作举措。“问”的一方有备而来,问题直抵要害,一针见血,“答”的一方直面问题,不遮不掩,主动认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通过一个个热点问题的“集中问诊”,既询出压力动力,又问出成效实效;既展现人大监督的精准性,又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既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又达到共同推进工作的目的。

  “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来皖之初,招聘技工的难度远高于普工。许多技工是原先产地带过来的,说明我省适用技工的储备不足,而培养培训也需要一个周期。”安徽省人大代表吴建雄首先发问,“请问下一步我省将如何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尽快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集聚发展的契合度,充分满足产业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此,安徽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经信厅负责人分别给予回答,表示将做好“三扩”文章,即扩大技工学校人才储备,加大技工培养;扩大技能人才评价,向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学历证、专业技术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的“三证”试点模式;扩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发挥企业培育主体作用。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多举措保障供给,解决企业招工痛点。

  “学校引进高技能人才作为教师,资格怎么认定,队伍怎么稳定,有关部门有没有新招硬招和实招?”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社建委副主任委员张纯和问道。

  “这个问题涉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最核心要素,也就是师资队伍问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介绍了“解题路径”,包括在职业院校中明确一定编制比例,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任教。研究制定产业教授聘任办法,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不乐意到学校任教问题。

  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李杰实看来,解决用工需求必须引得进、留得住两手抓。“引得进需要政府助力,留得住关键在企业。”李杰实提问,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放管服改革,引导企业在拴心留人方面下更大功夫。

  安徽省人社厅厅长王炜表示,将加强法治宣传,为企业提供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推动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此次专题询问,有6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先后围绕促进产教融合、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询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负责人到会应询。

  专题询问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聚力做好“下半篇文章”。认真梳理询问问题和工作建议,形成审议意见书,交由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推动安徽省政府及时制定了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相关部门出台了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细化技工强省政策措施,明确省政府技工强省支持政策具体标准和实施路径。设立了技工强省专项资金,启动高水平技师学院、优质技工学校、工学一体高水平专业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标准打造技能人才培训竞赛基地,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既立足当前,及时精准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又着眼长远,超前布局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和优化配置。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关注人力资源储备和优化配置问题,去年就将如何助力破解“就业难”问题作为依法监督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又将助力破解“招工难”问题作为年度重点监督内容,通过打好一系列“组合拳”,合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题,不仅推动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助力安徽在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上展现更大作为。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