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51个检查点,河南人大这三个执法检查组为何这么拼?

时间:2023-06-02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 宋向乐 贺志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法治保障。从焦作温县的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到许昌陈曹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再到安阳滑县八里营镇的香瓜产业基地,9天时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检查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贯彻执行情况三个执法检查组跑了51个检查点,天黑才到住宿地,“拖堂”是常态。——为何要这么拼?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到温县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检查

  减少陪同,下沉一线,9天跑了51个检查点

  5月16日至17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带领执法检查组走进焦作市,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

  检查组一行先后到温县怀山堂、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和修武县云台山镇岸上村、七贤镇宰湾村,实地检查调研怀药农业产业化、数字乡村、种子产业及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并召开由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时隔不久,5月23日至2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金平带队赴鹤壁市、安阳市,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

  在更早的5月8日,8时30分一辆中巴缓缓驶出省人大机关大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带队的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组率先踏上征程。

  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直达基层一线

  三个检查组先后到温县怀山堂、七贤镇宰湾村、许昌建安区、漯河临颍县、鹤壁浚县和安阳滑县等地,与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情况。

  在检查点,检查组成员细心询问、用心记录,烈日的麦田中和繁忙的农产品加工厂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51个检查点并非匆匆而过,每一个点都要走访、询问、记录,时间不够就“拖堂”,每天赶回驻地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

李亚在座谈会上讲话

  为何要这么拼?

  为何检查组要这么拼?5月17日,记者在执法检查座谈会上找到了答案。座谈会上,李亚指出,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法治实践,是全面推动实施五大振兴的法治保障,要强化政治意识,扛起政治责任,切实增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一法一条例”有效实施。

  要提升站位,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聚焦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大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品种、优势产品、地域品牌,把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发展优势。

  要强化链条思维,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要补短强弱,抓好环境整治、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基层治理和文化建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强化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战斗堡垒,培育农村人才,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充分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依法履职,发挥职能作用,各级人大代表要坚持同心协力,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6029b90f139f4805867e54c16df221da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金平带队在安阳县进行执法检查

  《条例》实施正当其时,为河南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2年3月,《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我省乡村振兴步入“一法一条例”时代。为何要出台《条例》?《条例》体现了哪些河南特色和实践?来一起回顾。

  乡村振兴,立法先行。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审议通过,11个月后,《条例》实施,为我省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条例》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部署转化为法律规范,用立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推动我省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时任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宋虎振表示。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庆怀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1年,我省针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分别印发了五个五年行动计划。

  “制定《条例》,就是为了把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责任分工、重点任务等一系列部署安排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保障乡村振兴的目标如期实现。”沈庆怀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层治理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亟待破解,农村空心化、边缘化、劳动力高龄化较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等,亟待加以解决。“制定《条例》,就是以法治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动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法治力量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说。

6a3cfebc7ceb4a7cab4978aac312b2e5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在执法检查现场

  《条例》和河南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河南特色

  《条例》共11章77条,涉及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条例》有哪些亮点?

  在沈庆怀看来,《条例》将中央要求和河南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河南特色。

  “《条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分别在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五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和第四条体现‘六要’内容,形成法规制度。”沈庆怀说。

  “《条例》强调规划引领,无论是产业发展、村庄分类还是乡村建设,都需要规划先行,这是河南乡村振兴规划的特色和实践。”张锟表示,乡村振兴规划应该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关于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高效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突出问题导向,用立法来破解工作难题,也是《条例》鲜明的特点。

  比如,针对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条例》还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名人故居故里等资源的保护,并强调了违反《条例》的处罚措施。

  《条例》突出了立法前瞻性。“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沈庆怀表示,《条例》既把实践中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规,又为乡村发展改革留出足够空间。

  人大代表说

  如何落实贯彻好“一法一条例”,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村支书最有发言权。来听听身为省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如何说。

  省人大代表、临颍县新城街道邢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邢俊生认为,落实好“一法一条例”,要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执法机制建设,要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行为。

  省人大代表、许昌建安区灵井镇兴源铺村党委书记刁明安认为,落实好“一法一条例”要增强基层干部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刁明安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确保‘一法一条例’在中原大地落地见效。”


编辑:贺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