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人大:牢记嘱托,倾心守护“太湖美”

时间:2023-05-17  来源:“江苏人大”微信公众号

  苏州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今年全国两会,“太湖保护”这个话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苏州市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

  作为区级生态环境监督重要主体,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殷殷嘱托,展现出一系列太湖保护新作为。吴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方伟军表示,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委有决策、人民有盼望、人大有行动”,把太湖保护作为履职重点,突出机制创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汇聚合力倾心守护“太湖美”。

  立足人大本职

  为太湖生态岛建设添活力

  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是苏州市委谋划的重大决策,“支持苏州建设太湖生态岛”也被列为省“十四五”规划。作为苏州首次、江苏首例为太湖岛屿专门立法,《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已施行近两年,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按照相关要求稳步推进。

  “从前期调研,到正式施行,再到跟踪监督,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立法添活力。”吴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走进300多户群众家中开展调研、座谈,汇集整理意见建议160余条,涵盖污水管网建设、农药化肥减量、产业发展、古村保护、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为立法提供有益参考,让群众的声音写入立法进程。

  为了强化多维度支撑保障,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在广泛汇聚民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区级配套政策,推动形成“1+2+N”规划体系。《条例》获批后,吴中区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了《关于推进苏州市太湖生态岛建设的决定》,与《条例》同步实施,汇聚起依法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的最大合力。

  政策并非一发了之,更要做好贯彻实施的“后半篇文章”。吴中区人大常委会通过视察“加快建设‘太湖生态岛’”议案办理工作、开展执法检查及议案建议督查组全程督办等多种方式,施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促使《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位于生态岛南端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是太湖生态岛启动项目,通过“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性治理,有效拦截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削减入太湖氮磷负荷。“项目建设过程中,吴中区人大视察组、督查组多次来到消夏湾,就项目实施、资金保障、绩效评估等提出意见和要求。”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项目已经成为太湖保护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被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并于今年入选全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

  产业规划是否明晰、项目落地有无困难、政策兑现情况如何……《条例》施行一周年后,吴中区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展专题询问,在“一问一答”中系统回顾太湖生态岛建设进展,并为接下来的建设理清思路。吴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适时进行“回头看”,跟进监督应询单位和部门的承诺落实情况,确保专题询问中有关承诺兑现到位,将生态岛建设成为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

  三方协同发力

  形成生态环境监督聚合效应

  “路边的建筑垃圾已经被清理,每天路过舒心多了!”看着家门口环境“焕然一新”,家住太湖畔某道路旁的宋阿姨总算松了口气。近日,吴中区人大常委会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向该区检察院移送了某道路旁出现偷倒垃圾现象的线索。吴中区检察院迅速行动,派员开展实地调查,依法向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一周内相关问题得以解决。

  高效处置的背后得益于协同监督机制的“加持”。去年8月,吴中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区监委、区检察院创新建立生态环境协同监督工作机制,三方立足各自法定监督职能,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措施互动、焦点互补,形成监督合力。

  “以往是‘三线并行’,彼此沟通不够、协同不足,着力点既有交叉也有空白。”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飞说,协同监督机制让三方“交织成网”,改变了监督碎片化局面,形成生态环境监督的叠加效应和聚合效应,有效增强监督整体效能。如今,三方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到问题线索转交、合力督促整改、落实结果运用,已经形成了一套相互衔接配合的协同机制。

  根据相关实施意见,吴中区人大常委会立足植根于人民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区监委、区检察院监督覆盖面未及之处,及时通过线索移送、提出建议等方式督促责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区检察院在生态环境监督中发现的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区监委处置;区监委、区检察院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生态环境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时交区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

  “很多时候,单方主体力量有限,孤掌难鸣。”在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淮宾看来,协同监督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后盾”,尤其针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在落实整改的同时,也可“借力”联合更多资源力量,提升治理效能。检察机关立足四大检察职能,采取制发检察建议书、提起公益诉讼等措施督促整改,促使具体问题及时得到妥善处置。

  “既对事又对人,既抓工作推进又抓责任落实。”吴中区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监委通过“监察建议+诫勉谈话”等方式开展协同监督,对责任落实严重缺位的部门或个人依法追责问责,助力形成互相嵌合的监督格局。

  自该机制启动以来,三方围绕“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太湖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太湖周边山体保护”等重点,对太湖沿岸废弃船整治、污水管网修复、废品回收站规范化管理等实施精准协同监督,合力织密守护绿水青山的监督网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让好生态造福于民

  坚定不移抓好太湖保护,是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是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的必然要求。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发挥好民意汇集与传递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让好生态造福于民。

  夯实生态基底,强化对绿水青山的进一步保护。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吴中区人大常委会通过视察、调研、审议、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广泛发动代表参与,针对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太湖蓝藻防控等开展监督,为相关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与方案。去年,太湖连续十五年实现安全度夏,水质总体达到近六年最佳,整个太湖的透明度达到2米多。

  破解“急难愁盼”,着力提升环太湖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向市人大提交“加快实施太湖水环境保护资金区域补偿制度,并进一步推动环太湖乡镇生态补偿提标扩面的建议”,推动建议办理;监督推动围网拆除、太湖退捕等工作高质量完成;设法帮助渔民转岗上岸再就业……聚焦生态补偿、“退蟹还湖”“渔民上岸”等工作,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依法监督的同时,积极收集和反映民声,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

  做好“关键小事”,成就“民生大事”。三山岛是个位于太湖之中的独立小岛,随着近年来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游客数量激增,岛上原有小型自来水厂设施已无法满足村民游客的饮水用水需求。经吴中区人大代表票决,三山岛区域供水工程项目被列为吴中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项目启动后,吴中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组成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组,按季度开展监督,推动项目按期建成投用,让岛上村民游客喝上了放心安全的饮用水。

  此外,吴中区人大常委会还致力打造“一镇一品”“一街道一特色”人大工作品牌体系,指导太湖沿岸各镇(街道)聚焦太湖保护、绿色发展等,开展履职实践,打造工作品牌。金庭镇人大综合采取“检查+调研”“视察+询问”“审议+测评”等形式,组织辖区内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监督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东山镇人大围绕沿太湖乡村振兴、光福镇人大紧扣太湖退捕和渔民转产、香山街道人大工委聚焦太湖水环境治理等,开展多样化监督,凝聚代表智慧,以基层人大力量全力助推太湖生态治理。

  方伟军说,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扛起“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使命担当,始终将太湖保护发展作为履职重中之重,纵深推进生态环境协同监督机制,以“点题目、列项目”方式拓展区镇人大联动监督,牢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民主主渠道作用,为统筹做好“水”“碳”“绿”三篇文章,当好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