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代表的“小目标”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讲好中国文字故事 让甲骨文“活”起来

时间:2023-03-1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时序三月,春和景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如约而至。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时代展开新蓝图,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亮相盛会。省人大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新一届代表的“小目标”》系列报道,邀请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聚焦民生幸福,共绘美好图景,讲述他们新征程上的新期待。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 宋向乐 席茜)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20余年以来,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以及考察安阳殷墟,高度评价了甲骨文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动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指示。

  人物名片:何毓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小目标”:讲好中国文字故事 让甲骨文“活”起来

  如何深入研究和活化利用甲骨文,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何毓灵主要从事夏商周时期考古发掘与研究,长年坚守在殷墟考古发掘第一线,对殷墟和甲骨文很熟悉,也很有情感。

  “120多年来,已经发现将近16万片甲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是进行大数据应用技术处理的基础。”何毓灵说,但是这些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分别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高校等至少174家机构,无法从“物理形式”中把甲骨重新集中起来进行研究。

  “甲骨质地脆弱,表面疏松粉化与残损较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均为不易。现有的甲骨文数据库及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不一、算法高低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的进程。”何毓灵表示。

  对此,何毓灵建议尽快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 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

  他表示,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新时代采用新技术的保护与研究需要,也将对甲骨文的活化利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是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实现永续保存与传承的目标。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将为甲骨缀合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有效解决缀合的效率和成功率。

  何毓灵举例说,对于1片碎成20块或30块的甲骨,如果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甲骨重新拼合完整,那么随着拼合后句子的出现,就更容易识读甲骨文了,对于后续中国文字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将起到重要作用。

  “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应基于共享理念、权威发布、信息公开、高效便捷、智能互动。”何毓灵说。

  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具体该怎么建?何毓灵建议,在有关部门协调和推动下,建议在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国家数字平台列入“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并组织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协调国内各甲骨收藏单位,尽快立项甲骨文数字化采集、建模技术规范,公布相关国家标准或推荐标准。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得到境外甲骨收藏机构的支持,完成其收藏的甲骨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在立项、资金等方面,国家给予大力支持。

  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也离不开科研单位的专研和投入。何毓灵表示,安阳师范学院拥有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们现在也朝着甲骨数字化技术努力。此外,积极支持大型科技公司的参与也是拓展甲骨文数字化工程的研发与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个人会持续关注这方面研究,通过数字化工程建设,让甲骨文‘活’起来,讲好中国文字故事。”何毓灵说。

何 人大_副本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