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王 决战决胜 | 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开新花

时间:2022-10-13  来源:河南日报

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产品整齐摆放。梁向东 摄

  编者按

  项目是发动机、项目是生产力,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开工投产,拉动投资高位运行,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力扛稳“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重大政治责任。

  时间进入四季度,全省项目建设进入了关键攻坚期,各地正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抢劲头狠抓项目建设,决胜“全年红”。本报今起推出“项目为王决战决胜”系列报道,展现全省各地只争朝夕抓项目的奋进姿态,以优异的项目建设成果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河南日报记者 陈辉

  传统产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盘。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河南立足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转型升级、提质发展。

  双汇第三工业园区以中央厨房模式做精中华菜肴,四天落地、一天拿证的海澜集团洛阳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重要的服装供应链基地,郑煤机智慧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发力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集团战略转型……一批批新项目舍去旧产能、输入新能量、拥抱新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实现优势再造。

  主导产业再造新优势

  食品产业是我省优势产业,在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领域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

  消费升级,河南食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猪肉大王”双汇交出了新的答卷,9月28日,双汇(漯河)第三工业园项目开工,这个工业园不再是传统的“屠宰生产线”,而是围绕“一碗饭、一顿饭、一桌菜”,聚焦中央厨房、预制菜肴、面制品等新兴餐饮产业,打造集生产、管理、研发、展示、体验、配送、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示范园区。

  “双汇第三工业园投资额创公司投资建设的新纪录,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双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每周例会专项研究,力争早投产、早见效。

  梳理全省“三个一批”项目不难发现,我省食品产业链能级正在提升,新势力不断涌现。

  新成立中原食品实验室,构建高端食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引领我省食品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为打造“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贡献科技力量。

  抢抓预制菜风口。原阳县开工建设的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基地计划总投资12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预制菜加工基地。

  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新生态

  总投资20亿元、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产值超150亿元,海澜集团今年在洛阳大手笔投资服装供应链产业基地项目,在建设一流“智能工厂”的同时,还将吸引上下游服装产业集聚,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服装产业集群。

  作为服装生产大省,我省正加快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推动“五链耦合”,加快构建产业新生态。睢县瞄准“一双鞋”深耕产业链,全县落地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400多家,本地配套能力达90%以上,年产能3亿双。

  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启动以来,睢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三台制鞋产业园投产、同丰制鞋产业园奠基、伟丰斯凯奇鞋业项目开工,“中国鞋都”招牌越擦越亮。

  产业集群发展,好似滚雪球,可以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濮阳市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中,积极围绕化工这一优势传统行业精耕产业链。做强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链,落地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河南投资集团生物基聚酯新材料产业链等项目,形成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布局绿色涂料产业链,入驻东方雨虹、展辰、三棵树等10余家知名企业,被工信部列为高端绿色专用涂料优先发展产业承接地。

  高位嫁接新业态新模式

  “研磨”技术、“嫁接”智能,我省装备、汽车、材料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上马一批新项目,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

  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从单纯卖装备到提供“装备+服务”,郑煤机在今年投产首台(套)产品示范基地生产车间的同时,又开工建设智慧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及亚新科研发中心项目,致力于实现战略转型。

  拓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赛道”。宇通积极抢抓城市卡车电动化的发展契机,规划的七类卡车产品全部上市。今年7月,宇通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加速基础材料延链高端“新材料”。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向新型高端材料延伸,把资源变原料、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多氟多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项目、平煤隆基6GW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重大技改项目等一批新项目将助力河南新能源产业“化茧成蝶”。

  眼下,正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黄金窗口期,全省各地正抢抓机遇,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一天当作两天干,一鼓作气干到底,决胜经济发展“全年红”。

  短评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

  赵志疆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传统产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盘。2021年,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8万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省立足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转型升级、提质发展。

  从生猪收购、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全产业链条数据实现自动采集、自动上传、自动计算,双汇集团用科技智能驱动生产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数字化转型,郑煤机以智能化“换道”、以成套化“领跑”,以数字驱动业务全流程变革……全面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将升级改造作为重要突破口,传统产业也能激发更大潜能、展现更多优势。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才能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持续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就能以优质产业项目撑起产业升级的“脊梁”,加快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华丽转身。

  潮品河南造

  抢占减振器制高点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过去豪车才配置的智能减振器,如今普通家庭轿车就能配置,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舒适体验。

  实现这一转变的,是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淅减公司”)。“以前这款电控悬架系统减振器被外国公司垄断,如今淅减公司实现大规模量产,打破了外国公司对这一核心技术的垄断。”10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赵志军说。

  淅减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减振器厂家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均居国内前列。尤其是近两年,淅减公司国内市场销售额稳定增长,出口额逆势上扬。

  这一切源于公司多年来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与投入,对市场趋势的把控。

  2011年,淅减公司成功上演“蛇吞象”,一举收购欧洲最大的汽车减振器公司——WayAssauto,使淅减公司破茧成蝶,装备自动化水平和研发能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2011年以来,淅减公司建成南阳、上海、意大利、淅川四大研发中心,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达1亿多元,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汽车市场面临大洗牌,淅减公司以新技术占领新市场,成功研发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电控智能悬架系统(ADS),成为目前唯一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

  眼下,淅减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的全主动悬架系统(FAS)和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CAS),继续走在减振器行业技术的最前沿。

  飞入太空的压延铜箔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走进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将铜板带,通过精密设备进行反复碾压、拉伸,轧至6~100微米不等的压延铜箔。

  2021年4月29日,伴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该公司生产的航空航天专用压延铜箔产品,也随之进入太空遨游。在核心舱柔性太阳翼边缘位置,压延铜箔收集每块柔性太阳板发出的电能,汇集之后传输至空间站内部,供航天员日常工作、生活使用。

  “该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为河南乃至国人的骄傲。”该公司董事长邵松才介绍,“这只是公司众多核心产品之一,我们正在与郑州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合金箔材工艺技术,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种类,拓宽应用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黄金开采伴生的金属铜,曾经是不起眼的“麻雀”。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起就瞄准铜精深加工,将“麻雀”变“凤凰”。经历了10年的磨砺发展,该公司年可生产最大宽幅660毫米的各类箔材2500吨,自主开发出超薄压延铜箔退火软化、铜箔高温抗氧化等多项工艺技术。目前,公司正在加快实施压延铜箔二期工程,力争跻身全球重要压延铜箔研发生产企业。

  如今,该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散热屏蔽、挠性覆铜板、航空航天、智能汽车、5G通信、石墨烯薄膜、LED、无人机、可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在苹果、三星、华为、雷士照明等国内外知名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

  一域防水的创新蝶变

  河南日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协助修编国家及地方防水标准31项,参与国家大剧院、上海南站等“大国工程”防水作业,破解国家体育场(鸟巢)防水渗漏难题……

  10月12日,在位于平舆县的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10余条高端智能生产线马力全开,各式新型防水原材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说起企业的防水版图与突出成就,该公司董事长李宏伟如数家珍。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蓝翎环科各类防水产品达到168种,拥有发明专利82项,聚焦零渗漏防水施工,专业水平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李宏伟说,良好的发展态势源于科研加持,企业依托防水防护院士工作站,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创新发展。

  平舆县是“中国建筑防水之乡”。长期以来,平舆30万防水大军在全国各地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防水产业层次低,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问题也比较突出。

  产业升级需要科技赋能,优势再造离不开平台支撑。为助推建筑防水产业迭代升级,近年来,平舆县借力“最强大脑”,与“防水院士”王复明合作成立国内首家防水防护院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河南研究院坝道工程医院,促进建筑防水技术和科技创新;制定防水施工技术规范标准,每年培训防水工1万多人,提质培优防水队伍;出台系列优惠政策,规划建设防水产业园,吸引蓝翎环科、驼峰防水等30家知名防水企业回迁集聚,重点打造科研创新、材料生产、施工总部、技能培训四大基地,推动建筑防水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蝶变。

  从修修补补到承接国家重点工程,从“散兵游勇”到专业化施工企业,平舆防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平舆县建筑防水施工企业有20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年施工面积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直接劳务收益200亿元,产值突破600亿元。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