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原 看三秋 | 芝麻生产走向全程机械化

时间:2022-10-10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种过芝麻的都知道,以往芝麻快成熟时,芝麻壳容易炸开,一碰就掉籽,这让很多种植户颇为苦恼。

  如今,宜机收芝麻新品种的出现,配套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人工收割芝麻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造成损失的局面,芝麻生产开始走向全程机械化。

  前不久,在平舆县郭楼街道办事处陈集村的一块芝麻地里,两台芝麻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吸引了省内外的油料专家和芝麻种植大户参观。

  只见芝麻秆刷刷地被吞进收割机,粉碎后的秸秆从尾部不断吐出还田,收割机所经之处非常干净,芝麻籽没有一点抛洒。这块地的主人陈小立忍不住点赞:“今后,种芝麻要省大力气啦。从种到收,全都能用机器。”

  种芝麻几十年,陈小立见证了芝麻生产从“全人工”向“全程机械化”转变的整个过程。

  作为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油料作物,芝麻不仅是香油的主要原料,还是食品的重要调味品。我国有一条芝麻集中种植带,西起湖北襄阳,经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至安徽阜阳、宿州等地,包括黄淮平原、南襄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芝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其中,河南芝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虽然我省种植面积大,但小户种得多,大户偏少。”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分析,主要问题在于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抗落粒性比较差,缺乏适应机械化的品种,造成芝麻种植人工成本高,每亩人工花费600元以上。

  从生产实际看,目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而独有芝麻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制约着芝麻种植面积和农民增收增效。

  “十多年前,从种到割,全靠人工,劳动强度很大。”陈小立回忆道,单说收割,他种了2000亩芝麻,需要雇300多人同时收割很多天。

  近年来,我省农科机构围绕芝麻机械精量播种、适宜机械化收获、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生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加快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步伐。

  2016年前后,在省农科院芝麻团队的技术指导下,陈小立开始采用机械化精播和标准化种植模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芝麻产量逐年提高。

  “机械化免耕精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省去剔苗环节,芝麻棵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高桐梅博士介绍,“仅减小播种量每亩就能省下十来块钱。”

  随着机械化播种技术不断成熟和推广越来越深入,省农科院芝麻团队又把目标对准了芝麻机械化收割。“选育出宜机收的芝麻新品种是关键所在。”张海洋说。

  2021年,省农科院芝麻团队利用EMS化学诱变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抗落粒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和抗裂蒴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并通过了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两者分别是世界上首个通过人工诱变技术选育的抗落粒型芝麻品种和我国首个抗裂蒴型芝麻品种,实现了我国芝麻机收品种从0到1的突破。

  “宜机收品种的特点就是完全成熟干燥后,风吹晃动不落粒,可利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就像收割小麦一样收芝麻。”张海洋说,今年是大面积芝麻机收的第一年,标志着我国芝麻生产走向了全程机械化。

  有了宜机收品种,还要配套机械设备和机械化生产技术。数据证明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适宜性。在陈小立的芝麻地里,应用改制后的沃得牌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秸秆处理,收割损失率7.2%,破损率0.9%,秸秆粉碎合格率100%,机械收获效率为人工作业的50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种芝麻的收益很可观,不仅能卖芝麻,还能卖芝麻叶和芝麻秸秆。明年俺要大面积种植宜机收品种。”陈小立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