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科技创新法治基石 河南在创新驱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时间:2022-08-24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高利国)“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是省委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我省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8月24日,在《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公乐介绍了条例立法相关情况。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写入党代会报告。为推动省委重要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立法计划,并于7月30日审议通过条例。该条例是河南开展创制性立法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一家科研单位的发展“量身打造”立法保障,在全国尚属首例。
为何要出台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
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起草领导小组会议现场
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省委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谋划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将其作为河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自去年年底举行揭牌仪式以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无一不推动着重建重振工作加压奋进。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年初将条例增列为今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有序推进条例制定的各项工作。2月14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条例起草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解放思想,步子大一些、思想活一些,不按部就班、照搬照抄,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用前瞻的眼光做好创制性立法工作。
“省科学院的发展现状与时代需求已经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架构重塑,以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迫切需要用法治思维来谋划改革路径,用法治手段来破解改革难题,用法治方式来优化改革环境。”在条例草案审议时,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省科学院执行院长在答记者问时说,“7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条例。我当时在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非常激动。”该负责人称,条例起草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典范”:省委决策,人大牵头,是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的典范;全国首例,无经验可循,是创制性立法的典范;2月中旬启动,5月提交草案,7月提请二审并表决通过,是高效立法的典范;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团结协作、无缝对接,是协同创新的典范。
我省为何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放眼中部,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瞄准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发力;安徽凭借量子科技产业,频频站上世界科技舞台;山西实施“1331工程”,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全力加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捉襟见肘的科创实力成了河南这个中部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最大短板”。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成不了创新高地,就会沦为发展洼地。要尽快补上科创这块短板,河南才有可能真正具备“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底气。
河南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补齐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这两大制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解决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多个抓手。为何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答案离不开“创新”二字。
今日之河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已于去年相继成立运行;今年还将谋划建设龙门实验室、食品实验室等新一批省实验室;郑大、河大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高标准谋划建设10家突破引领、综合集成的省实验室。
从省委明确提出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只经历了176天。省委前瞻30年,谋划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将其作为河南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一项重大举措。
2021年7月5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省科学院调研指导时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就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部署了十方面工作。其中第四条提到:抓好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发展。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把“十四五”作为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科技城建设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系统研究,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举行,这是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标志着这艘河南科研新“航母”正式启航。省委书记楼阳生揭牌,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科学院揭牌表示祝贺,指出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希望更多海内外杰出人才来河南创新创业、大展宏图。
2022年8月16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省科学院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进一步倾斜资源、加大支持,加快打造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动能的主引擎。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展厅
如何重建重振省科学院?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首先,要融合全省创新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强化创新体系。其次,要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育并重,刚柔并济,以用为本,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三是要吸引培育省内外、国内外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豫落地转化,实现产业优势的聚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四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条例推动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在答记者问时,中原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自楼阳生书记提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要求以来,中原科技城围绕以省科学院为“天”专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原科技城为“地”,提供发展空间、公共服务;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桥”,连通“天”与“地”、连接研与产的功能布局,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机制、金融资本等方面加快融合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把省科学院作为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的“魂”,加快打造立足中原整合创新资源、面向全国集聚创新优势、放眼全球引进高端人才的科技创新格局,努力建设带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最高峰。
在科创体系方面,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及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科创平台,加快完善中原龙子湖智慧岛No.1双创生态体系,打造资源聚集、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生态。
在人才机制方面,依托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等政策优势,畅通省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到中原科技城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渠道,先行先试各类奖励政策,打造人才“蓄水池”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地。
在金融资本方面,充分发挥中原科技城产业引导母基金作用,推动龙湖金融岛与龙子湖智慧岛双岛联动,释放资本投资及金融支撑对各类研发机构、高能级平台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省科学院研究所、小试基地、中试基地赋能增效。
在产业发展方面,聚焦省科学院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等三大学部和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资源环境等七大科学研究方向,加快项目招引、产业培育,推动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创新效能叠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省科学院是什么样子?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将积极对接省内高校、骨干企业、地方政府,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并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决定权,为一流创新人才团队汇聚提供保障;扩大开放合作,放眼全球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将省科学院建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推进融合发展,加快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在空间布局、科创体系、人才机制、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管理队伍、服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构建“三合一”融合发展体系;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研究所、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以及重大科学装置建设,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
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上,条例指出,省人民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河南省科学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支持河南省科学院筹建研究型大学,逐步建设成为研究生独立招生单位。
对于重建重振“时间表”,省科学院提出,“十四五”打基础、见成效,成为国内一流的省级科学院,走在全国地方科学院前列;到2035年,基本完成重建重振目标,建成覆盖全省的创新和成果转化网络,成为河南面向未来竞争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到2050年,全面实现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目标,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河南省科学院创新发展论坛现场
我省创新力度之大也让各地学者感到惊叹。8月19日,河南省科学院创新发展论坛举办,50余名来自东北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论道省科学院创新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健宏用“震动震撼、感动感佩、光荣骄傲”概括他对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感受;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春发表示,体制机制新、代表全省创新水平、规格层次高的河南省科学院,吸引他们与之开展合作;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齐西伟说,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让他体会到了,河南正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河南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迅疾发力,果断布局。出台支撑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地方性法规,正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法治方式为“两个确保”筑牢科技创新基石的具体体现。
编辑:高利国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