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屏两地一线牵 | 守好这一库碧水

时间:2022-03-05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和嘉宾与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连线。李栀子 摄

张家祥代表在河南代表团驻地通过视频与记者连线。本报记者 杜小伟 董亮 摄

  编者按

  利用5G、AR、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的虚拟直播间,本报记者与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打破时空阻隔,实现了“面对面”交谈。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一条热线连接起了北京和河南。在会议举行期间,代表委员和家乡人民一道,热议“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提出真知灼见,让来自全国两会的声音,如春风般第一时间传遍中原大地。让我们去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吧。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娟

  一渠甘甜纯净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喷涌而出,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滋润沿线土地和人民。

  3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工程。春光明媚,湖面波光粼粼。虽然不是节假日,但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亲眼见证人类调水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有些人是为了探寻日日饮用的甘泉来自何方,也有些人只是为了看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期间,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并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

  3月4日,记者在渠首大坝通过设在北京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直播间大屏对全国人大代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进、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邹会彦两位嘉宾就水源地生态保护、移民致富增收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既要水清,又要民富

  张河村距离渠首仅6公里,保护水质责任重大;这里还种植了5000多亩的软籽石榴,辐射带动了周边17个村子共同致富。对如何走好水质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平衡木”,张家祥有特别的感悟。

  连线中,张家祥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辣椒产业在张河村“生根发芽”,和青豆、南瓜种植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鲜辣椒上市时,外地客商云集,日交易量达上千吨。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因辣椒种植过程中用到大量化肥和农药,土壤污染、水中氨氮成分超标等问题凸显出来。为了保护水质,通过多方调研,确定张河村的气候等各方面条件适宜种植软籽石榴。

  该村引进了河南省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流转,种植软籽石榴,并使用生物有机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种植软籽石榴,不仅保护了水质,还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张家祥介绍,他们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8万多亩地种植软籽石榴。

  张家祥表示,今后,将继续抓好水质保护和群众增收两条主线,让广大移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源

  渠首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这背后是无数人的辛苦和付出。

  黄进告诉记者,截至3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输水456亿立方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是水源品质的“耳目”和“哨兵”,他们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肩负着保障一渠清水源源北送的重任。通水以来,他们对25个水质断面开展了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监控,实现了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和主要河流、重点部位、水面陆地立体化、全覆盖监测监管,严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调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

  与此同时,为保护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总干渠两侧设置了保护区界桩和相关隔离防护设施,规划种植了生态防护林。还有3000多名护水志愿者,常年捡拾岸边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进行日常巡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黄进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源,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保证一渠清水从这里一路北上,流入万千百姓家。

  移民生活越来越兴旺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期间,来到位于渠首附近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邹新曾告诉总书记,搬到这里后,除了种庄稼,还在村镇就近打工,住房、医疗、小孩上学也都有保障。习近平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3月4日,记者与邹新曾的儿子、邹庄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邹会彦聊起移民生活。邹会彦告诉记者,村里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按景区标准建立了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全村有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去年村里流转了1911亩土地,用来种植草莓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久前又修建了游客中心,今年将开展研学游项目。村子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邹会彦说,渠首生态好,我们还打算考察康养项目,闯一闯致富新路子。

  邹会彦说,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完善村级治理,团结带领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相信在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