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的履职 | 汇民意聚共识——河南人大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之立法篇

时间:2021-09-08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中”是河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字,有“好”“赞同”“认可”等意思。今年以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开展了哪些工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制定或修改了哪些地方性法规?为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促进“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监察和公正司法,开展了哪些监督工作?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如何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动力,如何保障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来看看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履职“中”不“中”。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谢岚 高利国)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听取机关党组和各委员会分党组关于今年以来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的汇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出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对大别山、太行山重点革命老区给予更多倾斜;起草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法治方式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是省人大常委会今年以来的“立法答卷”。

000

大别山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对大别山、太行山重点革命老区给予更多倾斜。处在豫南的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境内遗存革命历史类旧址达709处之多,革命文物数占河南省的80%以上。7月30日,《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对大别山、太行山等重点革命老区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对口帮扶、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通过制定条例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说。

起草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法治方式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通过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联系起来,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中线工程渠首地河南淅川,被誉为“中国的水塔”。为了加强对南水北调饮用水的保护,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制定了立法工作方案,赴沿线开展实地调研,召开立法工作推进会,拟早日提请常委会审议。立法推进会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南水北调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起草省本级法规,保障河南数字经济发展。9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数据的使用、流通与保护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中国指数报告》显示,河南在数字中国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居全国第6位、中部省份首位。为了立法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今年6月到鹤壁、洛阳等地进行调研,全力做好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起草工作。据悉,该条例拟于年内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修订条例,助力河南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迈进。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在中国考古发现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对《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进行修订,目的就是为了以法促保,继续加强对安阳殷墟的保护、管理,助力河南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迈进。

省人大常委会对《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

立法伊始,围绕中心、以民为本、立足特色,一直是人大立法的核心要义。为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协调,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省人大常委会还成立了立法协调小组,督促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8月31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协调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协调推动立法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地方立法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形式。省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改废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保障善治。一部部法规凝聚着省人大常委会的责任与担当,记录着在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河南人大迈出的坚实步伐。


编辑: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