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两会看中国未来走向

时间:2012-03-16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

举国关注,世界聚焦。

在5000多位代表委员连日的审议讨论、激辩思考中,在会内会外民意的互动和交流中,一个声音越来越响亮——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

这是两会凝聚的共识,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这是预示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信号。

一种意识更加迫切

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全球变革中用好机遇,在稳定和谐中创造机遇

去年来北京参加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的头衔还是“河南辉县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而今年已变成“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

裴寨,坐落在距北京600多公里的太行山深处。仅仅6年,这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如今户户住上两层小楼,家家有自己的产业,人人成了股东。

而今年两会上,这位裴寨新村的领头人仔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又发现了新机遇——“提高小麦、稻谷收购价,推广农业科技,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既有真金白银,又有政策空间,多大的机遇啊。”

5日晚上,他激动地给村里两委班子和村民打电话,一条一条地分析报告,从中寻找裴寨发展的新机会。

裴春亮说:“乡亲们都盼望我回去和他们好好谋划。这么好的机遇,抓住了是功臣,错失了就是罪人。”

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机遇,从来都是国家和民族总体机遇的缩影。

“我们还有没有机遇?”,“还有多大机遇?”——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两会内外,“中国机遇”成为人们关注、讨论和思考的话题。

“从发展的要素看,中国潜力巨大。只要发挥出来,足以支持我国经济20年快速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基于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定量分析,拿出一份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账本”——

支撑中国发展的内需潜力巨大。单从城镇化来看,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通常达到70%才稳定下来,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而每增加一名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这还不算变成城镇人口的消费升级。

中国有110多万亿元银行业总资产,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巨额的民间资本。“钱袋子”很充盈。

中国申请专利数量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蕴含着自主创新的巨大技术潜力。

中国农业劳动力还有2.8亿。发达国家1个劳动力可以耕种几百上千亩,如果我们平均1个劳动力耕种6.4亩,18亿亩耕地几千万农业劳动力就够了,至少还能转移2亿劳动力。

土地还有巨大潜力。全国城乡建设用地22万平方公里,镇村占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3亿亩土地。根据村庄整治经验,整治后可节约出50%的土地。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郑新立的看法深表认同。

“关键是要通过调整和改革,向潜力要机遇,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撑。”郑新立说。

“经济上不能大起大落;政治上不折腾;社会上不折腾;生态上不折腾;国际上不折腾别人,别人折腾我们要理性回应。”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守住这五个底线,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创造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

一股动力已经积蓄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周密系统的顶层设计攻坚克难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支撑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今天,已过而立之年的改革,为何再掀热议?

破解难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0次‘改革’。改革就是要有政治勇气,下定决心。要想找一个所有人都赞成的改革是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充分论证后,多数人认为正确,就是下决心的问题了,下决心后改革是可以推进的。”郑新立说。

破解难题,需要更科学周密的谋划和设计——

“30多年前的改革,无论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改革还是股份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民间自发、‘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今天的改革,更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要具备战略家的眼光,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将整个战略布局做得更好。”

破解难题,需要更清晰的路径——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理顺五大关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处理好这五大关系,体现了顶层设计的思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说,“核心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一条道路更加清晰

用科学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避免“发展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过30多年来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发展的瓶颈制约也逐渐加剧:国内外新的形势,决定着原有的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于依赖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凸显。

世界经济发展史还表明,在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跌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如何避免跌入发展陷阱?道路只有一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现科学发展。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下一步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转型’。”郑新立说,“要调整需求结构,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要调整要素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来推动经济增长;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内外经济关系,由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更加凸显“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更需要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道德诚信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吴焰委员说,“解决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需要科学发展,真正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的,解决好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保障好基本民生,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由“单向推进”走向“整体协调”——

“一条腿再长,也走不好路。要改变单纯发展经济的思路,下大力气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胡鞍钢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

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从两会凝聚的共识出发,中国必将迈好稳中求进的步伐,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坚定地奔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