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进行时 | 信阳人大:“询”得良方 “兴”乡村
时间:2025-11-03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 通讯员 李浩)牛哞、鸭鸣“闯”进了会议室?10月29日,在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乡村振兴工作专题询问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生动的一幕。
会上,肉牛、水产品等成为“主角”,并牵引着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之间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深度对话。
不见照本宣科的汇报,唯有直面问题的坦诚交流。询问中,人大代表的追问带着浓厚的“泥土气”,问题从宏观战略直落到农田、养殖场,具体到肉牛养殖的疾病防控、保险保障。应询的部门负责人从容应询,展现出扎实的业务功底。他们将宏大的政策语言“翻译”成具体的产业案例,为乡村产业发展释疑解惑。更难得的是,对于下一步如何破局,也勾勒出清晰路线。
抽象的宏观政策成为具体而微的“问询”与“较真”,这场询问会为何如此不同?
“心贴心”选题
一次高质量的专题询问,关键在于问题准不准、实不实。
问题从何而来?答案在脚下的泥土中、在群众的呼声里。而确保这些真问题、实情况能够被有效倾听、精准提炼,并最终凝聚成专题询问的重点,依靠的则是扎实深入的“问”前工作。
此次专题询问在市委的支持下,其程序严格依照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内容紧扣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进行。为确保询问“问”到点子上、“询”到关键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一支由委员、代表和农业部门专家构成的调研组,深入光山、潢川、淮滨、商城等县区实地调研。
调研组脚步踏遍田埂,身影出现在农田、合作社、养殖场,目的只有一个:让“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成为此次询问会最坚实的底色。正是这番沉下去的调研,让此次询问的议题清单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与精准的“靶向性”。
参与询问的代表中,基本上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带来的,不是“门外汉”的想象,而是亲身经历的困惑与期盼;他们追问的,正是乡村振兴中最迫切的“堵点”与群众心里最真实的“挂念”。
现场火热的问答之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鹏在会场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语气中满是快慰:“说实话,来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但代表们的问题之精准、之专业,还是超出了预期!”
“他们问的,不是大而化之的方向问题,而是具体到一个政策条款如何对接基层实际、一笔补贴资金怎样精准滴灌到户。”他笑着感慨,“这种来自一线的问题,对我们既是监督,更是帮助我们优化工作的‘金点子’。我们回去就要抓紧研究,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正是这份对“真问题”的执着追寻,定义了何为“心贴心”。它意味着选题的视角与群众的心声同频,询问的准星与发展中的痛点共振。
调研的脚印深一寸,询问的实效就进一步。而这,正是本次专题询问会最坚实的基础与最鲜明的态度。
“面对面”答题
真问题,自然期待好答案。
第一个问题,先声夺人。发问者是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长年扎根田间地头,她的问题直击要害,不仅关心高标准农田“建得怎么样”,更深究“如何管得好、如何长期受益”。
面对这道关乎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答题”,李鹏应询诚恳。他首先报出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2万亩,占全市耕地的82.3%。成绩亮眼,但话锋随即转向难点——“坦率讲,‘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
接下来,李鹏亮出了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明确“谁运营谁管理、无运营村管理”的责任链条,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信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吴天松的询问焦点直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落实。尤其在经历今年连续阴雨天气后,秋收秋种暴露出哪些短板?下一步如何真正扛稳重任?
回应依旧由数据锚定底气: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超116亿斤,实现面积、总产“三连增”。然而,数据之下是清醒的危机感。应询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明坦言:“面对极端天气,我市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仍显薄弱。”
破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化服务。基于“大国小农”,一家一户分散种地的农情,信阳正着力构建“1+1+N”农事服务体系,其核心就是组建多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机作业等关键环节的服务。这相当于建立一支直达田间的“生力军”,有效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科技真正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询问现场,节奏紧凑。主持人适时提醒应询人:“语速请再慢一些,方便代表们听清每一个细节,随时追问。”
随后,追问就来了。
“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肉牛产业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到底打算怎么干?”市人大代表、息县东岳镇红星农场负责人魏永祥提出询问。
这一问题,问出了信阳发展肉牛产业的底气与雄心。作为“北牛南运”的重要节点,信阳坐拥区位、气候与资源三重优势:北方肉牛南下必经此地,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稻、小麦秸秆资源丰富,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天然条件。
李鹏介绍,正是看准这一优势,信阳近年来强势发力——新疆中新建集团10万头肉牛项目成功引进,福牛牧业牛肉食品加工车间建成投产,国家级肉牛养殖科研项目也相继落户。产业链正从“养得好”向“加工强”“品牌响”延伸。
魏永祥再次举手,将问题指向更具体的关切:“对于小微养殖户来说,养牛投入大、风险高,政府在保险、防疫和具体政策扶持上,到底有哪些实招?”
李鹏的回应清晰务实。他坦言正与保险机构紧密对接,旨在设计推出更贴合实际的险种,为养殖户抵御风险撑起“保护伞”。
更大的支撑来自顶层设计与系统施策。市政府已将畜禽产业列为六大主导产业,明确以“六化”路径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在资金端,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在服务端,通过政银企对接会、技术培训等,持续优化产业生态,让政策红利真正穿透至每一个养殖环节。
这一问一答,问出了市场主体的焦虑,也答出了政府提升产业韧性的前瞻思考。
三个多小时的询问会,七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问题,从高标准农田的“建管服”到粮食安全的“藏粮于技”,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到“千万工程”的基层实践,问询范围覆盖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随后的现场随机询问环节,三位来自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和农业主体负责人更是将肉牛产业、水产优势和社会化服务等一线最迫切的问题直接“端”了上来,让这场“面对面”的答题显得格外“求真务实”。
这场答题,之所以如此“实”,关键在于双方深厚的“功底”:应询人全程脱稿,各项数据信手拈来,对过去的工作脉络对答如流;询问人则凭借一线经验和充足的会前“功课”,问题直指要害。问答之间,是监督与支持,是期待与共识,更是责任与担当,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实打实”解题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关键在于整改落实这“后半篇文章”。
“这次询问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必须紧盯农业强市目标,扎扎实实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惠民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市政府副市长汪明君郑重表态:“针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市政府将在会后专题研究,推动相关部门拿出具体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切实把询问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机制创新和群众可感的实实在在变化。”
为确保这场“面对面”的询问不止于现场应答,更推动“实打实”的解题,此次专题询问会设置了满意度测评环节。
当A、B两种测评票分发到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的人大代表、旁听公民手中,与会人员神情专注,落笔前反复斟酌——这份谨慎,恰是对手中监督权行使过程中最郑重的态度。
为更广泛地反映民意、凝聚共识,提升会议效果,本次专题询问的组织可谓“独具匠心”:安排应邀列席会议的五级人大代表和旁听公民参加测评,并组织市农业农村局机关正科级以上干部和二级机构负责人到会聆听。
据悉,满意度测评汇总结果后将向被询单位、测评代表双向反馈,并向市委报告、向社会公开,询问中的相关问题、建议将转交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处理,并跟踪督办问效,形成全链条监督闭环。
“这样的回应让人信服!部门不仅直面问题,更给出了新思路,让我的收获远超预期。”张庭莲在会后坦言,“乡村振兴,我觉得关键要破解村集体增收、产业提质和民生保障这三道题。集体强了,支部才有凝聚力;产业旺了,村民才有好收入;民生实了,群众才有真幸福。”
“询问会聚焦的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和美乡村,句句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旁听公民、平桥区震雷山街道雷山社区部委员张栋梁表示,“我们期待好政策能加快落地,真正转化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信阳农林学院农学专业大学生刘书栋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旁听学生,没想到也能参加满意度测评。这堂‘现场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学农,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这片土地需要什么。这场会议让我对专业价值和未来方向,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期待。”
询问会结束了,但却是另一个开始:问答中凝聚的共识,将转化为政策举措;较真里暴露的短板,正倒逼机制创新。当人大的监督之力、政府的执行之效与群众的期盼之心同频共振,信阳乡村希望的田野将大有可为,也会大有作为!
编辑:王紫仪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