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人大:不打烊的“二维码” 书写民生新答卷
时间:2025-11-03 来源:“广州人大”微信公众号
在广州,它让沉寂的荒芜之地变身欢声笑语的足球场;让困扰园区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通勤难题迎刃而解;让泥泞颠簸的村道硬化平整,畅通村民回家路;甚至,让一个承载着千年乡愁与文化认同的地铁站名成功更改……
这背后,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打造并持续擦亮“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工作品牌所迸发的实践力量。2023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对全市60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编号赋码,让代表联系群众、群众找代表更加方便快捷。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托付,一头连着全市72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的职责与担当,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的生动实践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杨箕东”站名的诞生
“过去群众要到代表联络站找代表,面对面反映问题,现在扫一扫码,就能瞬间直达。”连任四届的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亲身经历了民意传递方式的时代变迁,对此感触尤深。
今年4月16日一早,雷建威的手机在短短三小时内接连响起45次短信提示音。原来,不少群众通过扫描越秀区梅花村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二维码,强烈呼吁将地铁十号线规划中的“广州大道中”站更名为“杨箕东”站。
他立即展开调研,查阅资料,梳理信息,并与越秀区人大代表一起到代表联络站、杨箕联社、社区居委会了解具体情况。“在老街坊们看来,地铁站名不只是交通指引,更承载着杨箕村的文化身份认同、集体记忆与乡土根脉。”雷建威随即动笔撰写“社情民意专报”,从命名规则、文化承载、区域发展等多维度阐述了更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还提出了增设非遗展示墙、举办文创市集、进一步打造“站城文化综合体”等建议。这份专报直接提交至市人大常委会,并转办至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地铁集团等相关部门。
与此同时,越秀区人大常委会及其梅花村街道工委组织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联动,通过提交建议、实地调研、组织座谈等方式持续跟进,为民意的落地铺路架桥。
专报提交后仅两周,市交通运输局便传来反馈——市政府已同意更名方案。5月16日,“杨箕东站”的名称被正式公告。从民意诉求到圆满解决,刚好一个月。
“雷代表,没想到我们扫个码,真能把事情办成了!”杨箕老街坊的肺腑之言,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诠释——从民声上传、代表响应,到部门联动、结果反馈,一个民意与制度良性互动的闭环高效运转,圆满落地。
智慧城的“摆渡车”
在天河智慧城,园区企业高度聚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问题曾是数万上班族和居民的通勤痛点。“智慧城两边都有地铁站,但到中间点的距离约1.5公里,给上下班带来很多不便。”广州市人大代表江枚元等陆续收到企业员工和居民通过代表联络站的二维码反映的出行诉求。这些“码”上的诉求,成为人大代表们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
天河区人大常委会新塘街道工委认真梳理、分析“码”上的需求,组织人大代表、相关部门、公交企业等深入园区企业实地走访,召开多场协调会,反复研讨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最终推动了天河智慧城地铁公交摆渡车的顺利开通。
如今,接驳车穿梭于园区与地铁站之间,昔日“尴尬距离”变为“无缝接驳”,上班族的通勤路顺畅了。
“现在,智慧城很多地方都张贴了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像公交站、写字楼,还有我们的摆渡车上也有……扫码反映问题越来越方便。我们很欣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能更高效、更精准地为老百姓、为一线产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些好事、做一些实事。”江枚元说。
“摆渡车通车后,大家觉得扫码真管用,更多群众通过扫码反映问题了。我们继续推动解决了园区高速路段噪声问题、涵洞排水工程改造问题等,还收到了企业给代表联络站和人大代表的感谢信。”智慧城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智慧城段设立的800米隔音屏障,也是周边企业和居民通过扫代表联络站二维码等方式提出诉求后,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接单,经现场勘查与协调,最终推动落实的便民工程。
茅山村的“足球梦”
白云区江高镇茅山村的傍晚,总是从足球场上的第一声欢笑开始。
“之前这里是块荒地,杂草丛生,蚊子又多,我们都不敢过来玩。”正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小学生笑着说,“现在好了,大家放学都爱来这儿踢球、交朋友!”
这片活力四射的足球场,源于2024年7月村民通过茅山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二维码提出的建议——“想要一个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的足球场。”白云区人大代表黄锦佳接到建议后,立即联合区、镇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走访,广泛听取村民和村干部的改造意见。
面对资金短缺的难题,人大代表们积极协助村委会制定方案,借助“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了“村委牵头、代表协调、社会捐助、群众参与”的多方共建机制。
“从项目开始,我就坚持到现场来看施工进度,从‘三通一平’开始,到草坪的铺设,再到安全防护设施,还有安装规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江高镇人大代表刘镇鹏把监督施工、协调各方作为重点工作。
在监督工程的同时,人大代表们也细心收集村民的新需求。“收集民意、倾听民意是人大代表最基本的职责。”茅山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工作档案中,有着镇人大代表林晓纯多次听取群众意见的记录,她根据扫码和走访收集到的群众需求,建议在场地周边增设座椅,便于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休息。这一建议很快被施工方采纳。

新建成的茅山村足球场
四个月后,荒地焕新,足球场建成,不仅点燃了运动热情,更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增进了社区凝聚力。村民黄兆滨欣喜地说:“自从有了这个球场,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了。”
城西村的“幸福路”
“路修好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晴天不怕尘土扑面,雨天不怕泥水溅身,大家出入更放心更舒心了!”“人大代表帮助解决了十多年的大难题,我们终于可以走上平整通畅的水泥路啦!”谈起新修的道路,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们口中的水泥路,是城西村的三段村道,关系着3000多位村民出行。“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成了村民出行十多年的“烦心路”。
2024年,村民通过“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平台向广州市人大代表刘钰澐、花都区人大代表罗文灿反映“出行难”问题,随后,刘钰澐、罗文灿一起到现场实地走访,提出意见建议。
“作为人大代表,我有义务反映村民的意见。群众通过扫码反映问题,只要我们能做到的,我们尽力去做,毕竟我们是人大代表。换句话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罗文灿坚定地说。
“工单”流转至区交通运输局后,一场“修路接力”就此展开:人大代表现场转达民意,部门迅速响应调研,组织踏勘、制定方案,村委积极配合,和村民沟通交流,达成共识。紧接着,施工队进场施工。
施工期间,人大代表又化身调解员、监督员,保障工程顺利推进:道路需要经过一户人家的晒谷场,他们同施工队队长一起去做协调工作,使这户人家主动清理场地,积极配合道路施工;路面宽度不足,他们积极争取村委支持,将旁边的小水沟覆盖,把路面扩宽……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第一段村道的硬底化改造完工。
2025年初,刘钰澐、罗文灿再接再厉,继续大力推动另外两段村道改造工程列入城西村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为惠民工程的推进按下了“快进键”。
随着这最后两段村道的改造完工,如今,水泥村道全覆盖,村民出行舒心又安心。路畅民心畅,一条路的变迁,见证着民生的温度。
杨箕东站的命名终于尘埃落定,智慧城的便民摆渡车每日穿梭往来,茅山村的足球场上回荡着孩子的笑声,城西村新修的水泥村道映照着安心的脚印……一个个“码”上发生的故事,是广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治理温度。
小小二维码,托起大民生,赢得大民心,更激活了代表履职的一池春水。
“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工作品牌,以其便捷、高效、闭环的特点,让民主可感知、可参与、可见效,真正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了实处。未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擦亮和深化这一品牌,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以更坚定的决心回应每一个期盼,用更扎实的行动书写不负人民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李恒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