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高四着力” 人大代表在行动 | “代表码”里的大民生
时间:2025-09-17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 宋向乐)“真没想到,我通过‘代表码’反映的灌溉用水问题,三天就解决了!”9月2日,在台前县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人大代表工作站,村民许国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口中所说的“代表码”为何这么奇妙?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人大代表工作站长啥样?当日,记者跟随该工作站站长,省人大代表、许集片区党委副书记许延随走进工作站寻找答案。
16名下沉基层网格的人大代表信息“上墙”
有麻烦事就“扫一扫”
走进工作站,16名下沉基层网格担任“治理专员”的四级人大代表全员“入网报到”,墙上张贴的代表照片,名字、职务、下沉网格位置以及联系方式一应俱全,代表名字下面亮眼的二维码,就是许国祥口中所称的“代表码”,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添加代表为好友,就能反映问题,方便得很。
“代表码”只是工作站打造的“代表网格E站”的一部分。有问题扫码找代表,那进站的代表就坐等村民上门?并非如此。许延随说,除了代表定期坐班值班,日常工作中,代表们走村入户,既主动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民生诉求,也同步排查基层治理中的各类隐患。
适逢开学季,下沉到大杨村第二网格的县人大代表、教师段慧慧正在走家串户摸排学生返校情况,“尤其是要关注在长假结束后返校时出现的生理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我会通过心理疏导等系统性措施缓解相关症状,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全返校。”段慧慧是一名行业代表,让行业网格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所长,这也是工作站打造的精细化基层网格的特点。
每天两名代表坐班值守
“代表议事厅”里的共商共治
走进工作站里屋的“代表议事厅”,正赶上站内值班的代表与村民们商量秋收安全问题。农机操作、交通安全,一件件摆在桌面上定下来。“代表议事厅”也成为村里遇到大事情时,代表、群众、村干部、职能部门协同协商,凝聚破题合力的主场所。
许延随介绍,“‘代表网格E站’‘代表议事厅’两大功能场所,既打通线上履职通道,方便群众‘一键上报’民意诉求,又打造线下协商阵地,为代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共商共治提供固定场所,构建起‘线上+线下’双轨履职体系。”
走遍工作站,党建元素随处可见。“我们以党建为‘核心纽带’,将党组织领导贯穿全过程。整合片区7个行政村治理资源,优化30个精细化基层网格,实现治理服务范围全域覆盖。”许延随说。
如何破解“只收集不解决”难题?许延随和代表们一起创新了“网格闭环处置机制”。
“代表收集的信息经梳理分类、分析研判后,精准交办至对应村党组织或职能部门;办理过程全程跟踪进度,办结后第一时间向群众反馈,形成‘收集—梳理—交办—跟踪—反馈’完整链条,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许延随说。
形成“闭环”,破解“只收集不解决”
采访中,工作站的核心工作制度令人印象深刻。代表们不再仅是开会时举举手、闭会时走走看看,而是真正沉到网格中、融入百姓家。
他们定期坐班、走访入户,摸排基础设施、矛盾纠纷、民生需求,形成社情民意台账,推动实事落地。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既建成了“代表议事厅”作为线下共商场所,也打通了“代表网格E站”线上通道,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联系代表。
台前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艳虹表示,工作站既是代表履职新阵地,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窗口。通过代表下沉网格、功能场所开放、闭环机制运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持续拓宽,可扫“代表码”线上联络代表,亦可在“代表坐班日”当面反映诉求,还能参与“代表议事厅”共商村务。
“这种‘党建引领、代表牵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既能有效凝聚基层治理共识,更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杨艳虹说。
议事厅里共商共治
让站点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幸福驿站”
台前县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创新实践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基层缩影。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并指出要“要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代表进站入点开展活动,听民声、聚民智、建真言,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推动基层‘家站点’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人大聚焦助力加强社会治理等六个方面深化提升代表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审议法规草案、提出立法建议等方式,将基层治理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社会治理领域立法。
在全省层面,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推动领导干部代表进站入点,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协调监督相关部门做好释法明理、政策解释和教育疏导工作。
目前,全省18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已编组进驻9583个代表联络站,通过“站点问政”“板凳议事”“广场夜聊”等形式,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让站点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幸福驿站”。
编辑:宋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