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人大: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时间:2025-09-0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李恒 通讯员 黑亚妮)秋日的小秦岭,是一幅墨彩交融的壮丽长卷。天高云淡,层林尽染,鸟鸣清脆,流水澄明。枣香河、沙河、阳平河、十二里河与双桥河如一道道生态血脉,在群山沟谷间清澈流淌,自南向北汇入黄河——这些跃动的河流,不仅是小秦岭的生命脉络,更是这片土地生态复苏的动人见证。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小秦岭”)肩负着黄河中游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任,总面积15160公顷。然而,作为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主产区,长期粗放式矿产资源开发让这片土地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珍稀动物踪迹难觅,黄河支流污浊不堪,矿渣堆遍布山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监督责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出台涉及生态环保的地方性法规5部,开展执法检查5次,听取专项工作报告12次。一个个法规条文、一次次执法检查、一份份代表建议,汇聚成推动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写入发展基因。小秦岭的蝶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见证着市人大常委会坚实的履职足迹。
立法赋能: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立法引领和保障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法治支撑。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地方生态环保立法工作,制定了《三门峡市城市卫生管理条例》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颁布《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对“市鸟”白天鹅及其栖息环境实施专项法治守护;出台《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强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制定《三门峡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坚决守护蓝天白云,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筑牢绿色屏障,规范山体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的施行,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为三门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充分听取基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建议,确保立法工作接地气、顺民意、有实效,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感
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正确有效实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栗金强亲自擘画,连续两年带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宣传贯彻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开展《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邀请环保、规划、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全程参与,累计邀请全市300多名三级人大代表参加交叉检查,召开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整理后反馈市政府落实并进行跟踪督办。
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共开展生态环境类执法检查5次,反馈问题47项,推动整改完成率100%,以法治刚性守护生态底色。
监督护航:守护生态环境底线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听取审议重实效。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并完善环境报告制度,将市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纳入每年监督工作固定议题,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9年间,通过“听取—审议—交办—督办—整改”全链条机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踪督促解决,截至目前,累计反馈意见建议87个,紧盯审议意见交办落实,督促政府拓宽能力建设路径,深化体系化治理,以“长牙齿”的考核倒逼责任落实,不仅让环保报告从“纸面数据”变成了群众可见的“水清岸绿”,更将人大监督的刚性约束转化为生态保护的持久动力,全力护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征程。
专题询问见真章。在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打出监督“组合拳”,释放监督叠加效应。三门峡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开展专题询问,结合审议关于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堵点进行专题询问,一问一答中回应关切,凝聚共识。询问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应询者坦诚作答,既说明现状,更承诺举措。满意度测评结果连同详细的审议意见和梳理出的“问题清单”,第一时间反馈“一府两院”,并实行全过程跟踪督办。这场“现场考试”有效传导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和工作压力,推动了一批“老大难”问题的破题开局。
工作评议促担当。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通过工作评议推动政府部门依法高效履职。2025年8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受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评议工作组累计召开座谈会议6场次,走访座谈人大代表、服务对象120余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近120份,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干部群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自查自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整改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3个,推动建立“山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实现“动态清零”。
代表建言惠民生。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以“代表行动”汇聚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累计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环保类立法、调研、座谈、满意度测评等800余人次。注重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市八届人大代表环境保护专业小组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调研、普法、宣传、巡护等活动13次,并积极邀请环保志愿者一同参与,收集整理意见建议30余条,其中“加强三门峡市沿黄生态廊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三门峡水源地水域保护治理”等12条被纳入政府整改清单。本届以来,代表们共提出生态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16件,截至目前,16件环保类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从天鹅湖畔的巡护日志到矿山复绿的见证记录,代表们用脚步丈量生态版图,用行动诠释履职担当,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崤函大地,为三门峡生态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从立法定规到监督问效,从代表履职到全民参与,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以监督实效回应群众期盼,以代表行动凝聚环保共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推动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三门峡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岸更美。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优良天数270天,河南省排名第二。12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黄河三门峡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建成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森林覆盖率50.72%,位居河南省第一。天鹅栖息地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9处,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生物多样性居中西部前列。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累计完成矿山治理12.09万亩,生态修复面积45万亩,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被全国绿化委、人社部、国家林草局联合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被生态环境部选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2024年获得河南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奖补3525万元,位列全省第二;获得河南省水生态补偿金奖补1750万,位列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白天鹅保护协会会长张明云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两届市人大代表,我亲历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通过持续有效的监督推动三门峡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守护好三门峡的绿水青山,筑牢黄河三门峡段生态安全屏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贡献更大的人大力量、展现更强的人大担当、谱写更精彩的人大篇章。
编辑:李恒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