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刘跃超:橙衣映初心 代表践担当
时间:2025-08-1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 通讯员 吴鸿志)晨光未露时,许昌街头的公厕已泛起暖黄的灯光。身穿橙色环卫服的刘跃超骑着电动车,车筐里装着管钳、手钳、电笔、螺丝刀和记录本,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位曾身着橄榄绿保家卫国的老兵,如今是许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公厕大拿”,更是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他的足迹,既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更刻在群众的心坎上。
从“橄榄绿”到“环卫橙”:不变的是为民底色
1999年,18岁的刘跃超参军入伍,成为工程兵后勤保障部队的一员。抗洪抢险时,他泡在齐腰深的洪水里扛沙袋;山火扑救中,他被熏得满脸漆黑仍咬牙守在火线。13年军旅,他磨出了“吃苦不叫苦”的硬骨头,更铸牢了“为人民服务”的赤子心。
2012年转业时,这位“老兵”做了个让许多人意外的选择——当环卫工。“总得有人干脏活累活。”面对母亲“工作无贵贱”的叮嘱,他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为找公厕位置,他骑坏数辆电动车,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为学维修技术,他蹲在管道旁看老技工操作,笔记本上画满管道走向图;为疏通堵塞的化粪池,他挽起袖子徒手掏粪,让围观者红了眼眶。
13年环卫路,他从“门外汉”变成“全科大夫”:修得了水箱、通得了管道、掏得出粪渣,更能依靠听声辨位找出马桶堵塞的症结。同事说他是“活地图”,他却总说:“公厕虽小,是群众的刚需;我多跑一步,大家就少烦一分。”
从“维修工”到“人大代表”:肩上多了份责任担当
2023年,刘跃超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身份变了,初心未改。“人大代表不是头衔,是责任。”他常说,要把“民有所呼”带进会场,把“民有所需”落在实处。
为摸准群众需求,他利用巡查公厕的间隙走街串巷:在新兴社区,发现独居老人家中电线老化存在隐患,他自掏腰包买材料,花三天时间重新布线;在鞋厂家属院,居民反映公厕水箱漏水,他带着工具当场检修,还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维护;在好望角小区,排污管道堵塞导致污水倒灌,他冒雨蹲在管道口排查,最终疏通了堵塞点。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成为人大代表后,他的电动车上多了个笔记本,封皮磨得发毛,每页都记着滚烫的“民声”:公厕管理员念叨的“粪沟总堵”、晨练老人说的“水管漏水”、网格员吐槽的“问题难解决”……翻遍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笔记,他发现一个共性:许多基层群众竟不知代表联络站“能办事”,有的以为“只是挂牌子”。于是,他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建议,从“公示接待时间”到“增设民生诉求直通车”,把群众的“不知道”变成了“愿意来”。
从“荣誉墙”到“新起点”:脚下永远沾着泥土香
办公室墙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许昌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奖章熠熠生辉;抽屉里,社区送来的锦旗、居民写的感谢信叠得整整齐齐。但刘跃超最珍视的,是那本磨破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群众的需求:“塔东路的公厕冬天水管易冻”“文翠街的保洁员缺防寒手套”......
“当代表,就要把根扎在群众里。”他说。去年冬天,得知部分环卫工反映休息站设施简陋,他实地走访数十个环卫驿站,提出关于提升环卫工人休息条件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增设取暖设备、提供热饭服务;今年,他又开始调研“垃圾分类后公厕管理新问题”,计划把一线工人的实操经验带上两会。
暮色渐浓时,刘跃超结束了巡查回到维修班。电动车后座的工具包里,装着刚从社区收集的“老旧小区公厕改造需求表”。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明天要去西关社区,听说那里的公厕冲水系统总出问题......”
从军营到环卫一线,从维修工到人大代表,刘跃超用二十多年光阴诠释着:所谓担当,是把“为人民服务”刻进骨髓;所谓初心,是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橙衣映着晚霞,他的身影融入城市的灯火——那是一位人大代表的坚守,更是一名老兵的誓言:甘守平凡岗位,不负人民重托。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