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大:立法为民绘就“便捷出行”新图景
时间:2025-07-2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 通讯员 耿高产 李佳)“等车时间能不能更短些?”“线路信息能不能更透明?”“特殊时段出行能不能更有保障?”……市民的出行期盼,正是立法的发力方向。2025年7月1日起,《漯河市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秉持“立法为民”理念,聚焦市民出行痛点,以法治手段破解出行难点,让公交服务更贴民心、更合民意。
政策护航“强基”:撑起公交发展“硬脊梁”
围绕“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条例》从政策保障与设施建设入手,为公交发展打基础、增后劲。
政策支撑有保障:将政府支持作为公交发展的核心支撑,彰显“公交姓公”的公益属性。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工作协调机制,每年定期研究公交运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公交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成本规制和财政补贴补偿办法,依据审计和绩效评价结果核定补贴补偿资金,按年度及时清算并足额拨付,让公交企业“底气足”“稳运营”,专注服务保障。
设施布局更完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多部门,结合公众出行需求,科学编制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严格执行。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设施用地被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保障场站、停靠点建设顺利进行。新建、改建的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同步配建公共汽电车客运设施,分期开发的项目应当根据需要设置过渡设施,具备条件的应当建设港湾式停靠站,让公交“畅行有道”“停靠有位”,从硬件上打通高效运行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细节“加码”:让公众出行“更省心”
针对市民群众最关心的“等车难”“信息乱”等问题,《条例》划出了硬杠杠。
信息要公开:运营企业应当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如官方网站、手机APP、电子站牌等,实时公开运营线路、停靠站点、运营时间、发车间隔、票价等信息,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服务。不管是在站台等车,还是在家规划行程,打开手机搜一搜、二维码扫一扫、电子站牌看一看,就能对公交动态了如指掌。
调度要科学:提高车辆准点率,临时变更线路、中断运营需提前公告(紧急情况除外)。客流高峰时应当增开临时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比如早晚高峰、学生上学放学时段,加密发车频次,再也不怕“车不来、干着急”。
特殊需求有回应:鼓励开通通勤、通学、就医定制线路,还有夜间专线、大站快车、微循环线路等“特色线路”。上班族可以乘坐通勤专线快速直达工作地点,学生有通学专线安全上下学,就医群体能通过就医专线快速到达医院;夜间专线满足夜归人的出行需求,大站快车减少停靠、提升速度,微循环线路打通社区与主干道、闹市区的连接,让不同群体各取所需。
安全关怀“并重”:守护出行“每一刻”
《条例》始终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多管齐下织密安全网,让市民群众乘公交出行“更安全”。
硬件软件双保障:要求公交运营企业按规定安装安全设备设施,如灭火器、安全锤、车辆卫星定位设备和电子监控系统等,并定期维护,确保关键时刻设备可用;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确禁止抢夺方向盘、干扰驾驶等危险行为,为乘客筑牢“安全屏障”。
司机关怀有温度:合理安排公交司机作息时间,定期体检和心理疏导,对身体心理有异常不适合驾驶的要及时调岗。司机休息好了、心态稳了,开车更安全,乘客坐车也更放心。这种“双向守护”,让公交成为了有温度的流动空间。
创新赋能“多元”:让公交跟上“快节奏”
为了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出行需求,《条例》创新服务模式,让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盼头”。
服务品质再升级:开展司乘人员星级评选,激励提升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乘客好评;创建主题文化车厢,乘车不再只是“赶路”,更能感受漯河城市文化的氛围;打造精品线路,串联起城市的重要景点、商圈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出行体验。
多元经营促发展:鼓励支持运营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且不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功能和规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如建设充电桩、便民商业设施等,其收入在扣除经营成本后用于补充公交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费用,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条例》的每一处细节,都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向往”,用法治力量守护着市民的“出行幸福”。未来,等车更省时、信息更精准、出行更安心,每一次乘坐公交出行都将成为感受漯河这座幸福之城的“温暖行程”。
编辑:王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