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华龙区人大:“人大代表进格”绘就“一老一小”幸福图景

时间:2025-04-2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宋向乐 通讯员 马鹏宇 郭亚玲 何雯)记者4月24日获悉,今年以来华龙区大庆路街道兴隆社区深入践行“四高四争先”工作要求,以“人大代表进格,群众幸福满格”活动为抓手,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通过实施“网格+代表”双网融合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优势,创新打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人大代表深度融入社区网格治理体系,在老年助餐、医疗服务、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代表督办”的高效能治理模式,让3500余名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深耕“银发服务”责任田,托起最美夕阳红

  以“老有所养”为基础,织密养老服务网。依托社区老年助餐食堂,人大代表牵头协调资源,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圈”,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平价暖心餐食,解决“吃饭难”问题;结合网格走访,建立老年人需求台账,联动志愿服务队提供送餐上门、代购代办等“点对点”服务,让养老服务更精准;建立“人大代表联户”制度,每季度开展“暖巢行动”,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检修电路、卫生清洁等服务。

  以“老有所医”为保障,筑牢健康服务防线。区人大代表、兴隆医院院长陈迎主动下沉网格,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健康义诊、免费体检。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和健康指导,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为实现“老有所医”提供保障。

  以“老有所乐”为载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整合棋牌室、合唱团、小公园等阵地资源,人大代表牵头策划系列活动,组织老年书法展、合唱演出、健康讲座等,让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依托“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开设智能手机培训、防诈骗课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乐享智慧生活。

  以“老有所为”为纽带,激发银发治理活力。社区 421 名离退休党员组成“红桑榆志愿服务队”,人大代表引导老党员发挥政治优势和经验特长,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治理工作。老党员们通过“议事会话家常”收集居民诉求,助力解决小区路面修缮、树木修剪等民生实事,实现“退休不褪色”,让老年群体实现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的华丽转身,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织密“朝阳关爱”防护网,护航童心向未来

  以“护苗成长”为核心,筑牢安全防护网。人大代表联合社区民警、网格员开展“普法进社区”活动,针对社区中小学生开设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专题课堂,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并建立“人大代表护学岗”机制,在上下学高峰期开展交通疏导;此外,人大代表联合相关部门定期排查校园周边商铺食品安全、消防隐患,联动物业整治小区飞线充电、楼道堆物,为儿童营造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以“启智润心”为导向,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开展“我爱我家,清洁家园”等活动,让儿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同时,人大代表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亲子手工、读书分享会、科普体验等活动,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平台,让儿童在互动中增长见识、培养兴趣。

  以“多元关爱”为支撑,关注特殊儿童需求。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社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人大代表带头走访慰问,送上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协调资源解决实际困难;联合兴隆医院开展儿童健康义诊,关注视力、心理健康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在人大代表推动下,助餐食堂增设儿童营养餐,惠及双职工家庭子女。

  【记者手记】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从“护苗安全”到“助苗成长”,兴隆社区的实践彰显了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桥梁”作用。通过“进网格、听民声、解民忧”,将“一老一小”的“关键小事”办成“民生大事”,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构建了“党建引领、代表发力、多元参与”的高效能治理模式。未来,兴隆社区将持续深化“双网融合”机制,推动人大代表履职阵地向小区楼栋延伸,聚焦民生实事,以更高质量的履职答卷擦亮“幸福满格”民生品牌,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兴隆样板”。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