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大:统筹制度机制优势 守护漯河碧水蓝天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助推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时间:2025-04-2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 通讯员 陈征 王方)湛蓝的天空,白云飘逸;清澈的河湖,碧波荡漾;万千绿树芳草,绵延百里岸堤……阳春三月,在春雨的晕染下,漯河洗去尘嚣,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职能职责,以良法促善治,以监督补短板,通过开展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督办代表建议等多种方式,持续跟踪问效,为守护漯河碧水蓝天、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立法——为环保保驾护航

  生态立法,织密漯河碧水蓝天制度屏障。自2015年7月30日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彰显立法担当,抓住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小切口”立法助推环境保护“大推进”,强化漯河生态建设法治保障,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守护好漯河碧水蓝天。《漯河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漯河市散煤污染防治条例》《漯河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漯河市黑臭水体防治条例》《漯河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一部部精细立法、一首首攻坚旋律不断夯实着漯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基石,推动漯河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水,是漯河城市命脉所系、灵气所在,沙河澧河穿城而过,哺育了沿岸儿女,孕育了沙澧文化,澧河更是漯河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但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也伴生了河渠污浊、坑塘黑臭等不少问题,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水环境污染一直是漯河人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水环境破坏,首当其冲的就是黑臭水体问题,解决了黑臭水体问题,水污染问题就纲举目张、迎刃而解。在制定《漯河市黑臭水体防治条例》时,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调研、多方论证基础上,明确建立黑臭水体防治清单,确定防治重点,并根据水体发黑发臭的主因,针对性地规定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政府部门按照条例要求,统筹推进“岸上—岸边—水体—底泥”一体治理,因地制宜确定了“蓄水灌溉型”“生态补水型”“季节排涝型”“生态休闲型”等黑臭水体分类治理模式。目前,全市55条国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全部落地,全域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80%以上。曾经污浊不堪、路人掩鼻的黄龙渠、幸福渠、三里河,经过深度治理,已经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重塑了漯河生态空间的结构布局和功能品质。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紧密相关,饮用水水源安全始终是漯河人民的头等大事。2024年,《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应运而生。这是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项法规,清晰划分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保护责任,强调预防性保护,通过划定保护区、限制开发活动、加强监测等措施,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工作,提供举报渠道,增强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尤其是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水源而受影响的地区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压实政府及部门职责,实现了可执行性、威慑性、针对性的贯通协同。

  监督——为环保把脉问诊

  2025年4月23日,漯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以来连续第9次专项听取审议市政府年度环保报告,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漯河生态品质不断改善的大实践路径。

  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坚持并完善环境报告制度,将其确定为定期报告事项,纳入人大监督的常规议题。这一举措推动了环境报告制度的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为守护“生态绿”提供了“机制栏”。9年来,依法监督、持续监督、专项监督综合发力,补齐短板、绿色发展、监测监控立体落实,接续打好扬尘防控攻坚战、散煤禁燃体系战、达标排放阵地战、雨污分流长线战等硬核战役,为“现代典雅、清新活力”现代化漯河建设注入了绵绵不断的青绿底色、生态动力。

  生态环境好不好,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漯河空气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6,重污染天气减少数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51个城市中位居前列;国省控河流水质优良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建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1条、首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1条、市级美丽幸福河湖3条,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专门向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对我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农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农业取得较好成效,夏粮单产居全省第3;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续保持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

  日益厚植的生态底色,离不开连年的监督守护。“到今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展了9次环保‘年检’,9份年度环保‘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在审议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时,李国平委员说,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监督助推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色答卷。

  建议——为环保补短锻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守护漯河的碧水蓝天,代表们从未缺席。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动员引导代表及时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每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研究确定一批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牵头督办,力争办好一件建议、解决一类问题、推动一个领域工作。

  2020-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重点督办源汇区代表团贾长鹰等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建议》。针对该项建议,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加大建议督办力度,实行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制度,督促市政府加快构建完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体系。漯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20年5月25日开工,2021年11月16日正式生产运营。该项目2022年度处理生活垃圾60.73万吨,发电量2.09亿度;2023年度处理生活垃圾59.21万吨,发电量2.01亿度;2024年度处理生活垃圾65.88万吨,发电量2.23亿度,大幅提升了漯河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和利用水平,实现了“清空垃圾山 置换新能源”的历史性生态跃进。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代表们共提出生态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18件,截至2024年10月底,18件环保类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通过高质量办理,代表所提建议从纸上愿景变为现实成果,推动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生态环境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办出了为民情怀,增进了民生福祉,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要在“看得见的”地方有力推动工作,又要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绣花功夫”,确保漯河环境质量在全省持续稳定向好。”谈到环保工作时,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思杰充满信心、充满期许。下一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做好环保监督工作,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让沙澧儿女的幸福生活底色更靓、成色更足、特色更鲜明。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