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大专版|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我省积极开展聚焦“四高四争先”深化提升代表履职主题活动(一)
时间:2025-04-18 来源:河南法治报
在漯河市,有4993名五级代表混合编组,就近到站入点参加代表“周三见”活动,只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洛宁县,各人员密集场所都贴有代表联系“二维码”,无论是收集社情民意还是反映问题,群众一“扫”即可;在安阳市文峰区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人搬个板凳围坐在一起商量事情,全过程人民民主正在激活小巷治理“新生命”;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代表常常到各行政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项目,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开展地毯式摸排,详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自聚焦“四高四争先”深化提升代表履职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各级人大创新代表履职载体,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以高质量代表工作推动主题活动。
漯河市:拓宽渠道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多维度拓宽人大代表履职渠道,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周三见”活动,切实构建政府有应、代表有为、群众有感的代表履职新局面。
为方便基层群众反映诉求,持续打造代表联络站“升级版”,夯实代表“周三见”工作基础,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印发《关于全域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指导意见》《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工作规则》,合理优化布局69个站点,统一将全市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原先的“月接待”调整为目前的“周接待”,每周三组织入站代表轮值听民声,保障联络站大门常开、活动常办。各县区、乡镇(街道)结合辖区实际,组织代表户外“摆摊开店”,积极探索“小板凳”议事会、“星火”议事会、“小院”议事会,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等方式,织密代表联系群众网络。
代表“周三见”的主题质量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效果,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宽群众意见反映渠道,推进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对代表“周三见”活动收集的意见建议,按照“群众点单—代表定单—人大派单—‘一府一委两院’办单—代表督单—群众评单”的“六单制”闭环处理模式,采取分级分类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于能够即时办理答复的,人大代表尽可能当场办理答复;对于在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关注度高、涉及面广、迫切需要解决的难事急事,形成代表建议,按职权范围分别交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主席团研究处理。现已答复和处理“公厕建设”“道路隐患”“涵洞积水”等问题和建议156件,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
洛宁县:代表亮身份 有事“码”上说
2024年以来,洛宁县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工作(联络)总站和18个乡镇(街道)建设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代表亮身份、有事‘码’上说”,畅通民意收集渠道。
为做到全域覆盖畅民意,洛宁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把“代表亮身份、‘有事请扫码’”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统筹部署,创新打造代表“线上联络站”。以选区为单位,坚持就近、方便,明确人大代表“服务圈”、生成代表联系二维码,在人大工作站和各个选区便民服务点、景区景点、学校、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张贴、公示,实现县乡村三级代表联络站点全覆盖。群众通过代表联络站或代表二维码,可以直接向代表反映诉求或提出意见建议,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
如何更好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洛宁县人大常委会以省市“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为契机,邀请市人大业务专家对县人大代表进行集中授课,对乡镇人大代表实行人大主席异地交流培训,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履职重点,强化代表监督、服务意识,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去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走出去学”“请进来讲”“交流中提”,组织县级以上代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两次,首次推行乡镇人大主席异地交流给代表授课,累计培训县乡代表1693人次,代表高效操作应用二维码,收集群众民意能力明显提升。
去年,全年通过“有事请扫码”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33条,其中解决群众诉求147条,纳入2024年度县、乡民生实事166条,其余意见建议均给予及时答复,一大批群众反映的保障生活用水、增设路口指示信号灯、背街小巷夜间照明等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安阳市文峰区:“小院”议事 创新小巷治理
“以前办不成的事情,现在聚到‘议事小院’一起讨论,问题解决了,街坊邻居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家住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街道的程师傅家附近的背街小巷被整治一新,说起小院议事会,他赞不绝口。近年来,文峰区人大常委会大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推进“小院”议事与基层治理相融合,聚焦群众关切、听取群众建议、破解治理难题,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小巷间呈现旺盛生命力。
“私拉电线充电有很大安全隐患,不能等出了事再重视。”在西大街街道大寺前社区,写有“议事小院”字样的标示牌十分醒目。会场里,人大代表、议事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等正讨论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这是文峰区健全议事形式,发挥代表作用的一个缩影。在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了区级联系指导、街道统筹负责、社区具体推进的代表履职机制,并积极搭建“代表工作室”“静心苑”等基层治理联络平台,确保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联系到代表,让“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成为百姓生活的新常态。今年以来,该区收集民情民意涉及老城征收改造、环保、飞线治理、道路维修等问题70余个。
“小院”议事运行几年来,很多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但如何让工作更规范、协商更有成效?文峰区人大常委会紧紧扭住体系化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网格覆盖”工作机制,出台街道议事规则,对其功能定位、平台运行、工作机制、组织保障等加以明确、规范。规定在每月20日代表集中接待日的基础上,将街道人大代表和街道议事代表全员下沉到社区网格中,在“网格分布图”中明确代表“责任田”、工作职责,努力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网格、每个角落,积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代表+”模式助 推特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沈丘县李老庄乡人大主席团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积极探索推进“人大代表+”模式,推动人大工作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乡人大主席团利用人大代表产业“大户”多、优秀乡贤“代表”多的优势,鼓励引导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建立“人大代表+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乡人大代表、姚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崔鑫带头把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出的闲置土地、坑塘沟渠四周和废旧宅基地种植艾草,充分挖掘“艾文化”,把“艾上李老庄”产业发展富民工程作为促进“一乡一产”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了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盈利三方共赢。
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是人大代表的心头事。乡人大主席团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在走访乡域企业过程中发现,豫泰家庭农场已形成从选育良种到鸭蛋深加工再到电商销售的产业链条,但养殖废弃物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疼事儿”。为此,乡人大主席团及时召开座谈会,组织代表围绕企业难题积极建言献策,并主动“牵线搭桥”推动豫泰家庭农场与乡域种粮大户合作,将部分农作物作为蛋鸭养殖饲料,秸秆用于保证养殖大棚内干燥恒温,经发酵的鸭粪转化为有机肥用于还田培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农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下一步,李老庄乡人大主席团将持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产业发展,抓特色、培产业、促发展,多维度、全方位发挥监督作用、协调作用、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为乡域产业“强筋健骨”贡献更多“人大智慧”。(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编辑: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