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大·青年说》第四季之《家风故事》① | 人勤地生宝 爷爷用汗水给我讲家风
时间:2025-04-14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家风是家族传承的瑰宝,故事是时代精神的注脚。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青年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开展家风故事分享活动,畅谈家风传承,交流成长感悟。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推出《豫人大·青年说 第四季》之《家风故事》,展现新时代河南人大青年将优良家风融入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争做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在中原大地书写青春华章,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注入家国情怀与青春力量。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在《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第8页,总书记讲到,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一根微弱的灯芯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他勤俭节约,夙夜在公,一颗灯芯见作风,让我想到“业精于勤”,想到我爷爷常说的“人勤地生宝”。
在平原地区,万亩良田是大江大河冲积后的馈赠,而太行山上的百姓,却没那份幸运。我老家林州是一个土薄石厚,地块破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地方。小时候跟着爷爷在山上放羊,只要得空,他就会拉着我从石头缝里收集黄褐色的土壤,然后用“箩头”堆到相对平整的地方,用石头围起来,花一年,甚至数年,弄一块巴掌大的“自留地”。高中时,语文老师讲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刻意将“必”字换成了“方”字,变成了“三年耕,方有一年之食”,来形容林州人民石缝里刨食的不易。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勤劳朴实的祖祖辈辈,是无数爷爷的岁岁年年,才“积土成田,人丁兴焉”,才“耕三余一,安度荒年”。爷爷用汗水给我讲家风,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月5日,红旗渠主干渠迎来了通水60周年,作为红旗渠的儿女,我将牢记“后来的要往前面放”的勤奋,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在家里眼里有活,勤俭持家,在单位干字当头,勤勉敬业,做到“节奏更快、标准更高、规矩更严、效果更好”。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