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人大:彰显制度优势 发挥主体作用 提升人大代表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效能

时间:2025-04-08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李恒 通讯员 裴沙沙 丁玲玲)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本盘,人大代表始终是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如何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和实际效能?对于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去年以来,济源示范区人大工委、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赵乐际委员长提出的“代表发挥作用要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代表听取群众意见、联系服务群众,要在党组织领导下,与基层治理、基层建设结合起来、融入其中”等要求精神、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熟悉基层情况、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推动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以人大之力助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新内涵。

  坚持高位推动 注重系统谋划

  构架人大代表嵌入基层治理的工作格局

  济源示范区人大工委、市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工作作为“主任领航”工程,纳入全市人大总体工作布局重抓重推,建立了党组统一领导、分管副主任牵头抓总、代表工委等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领导机制,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构架人大代表嵌入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明任务聚合力。常委会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提出以“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党委决策部署谋划推进人大工作,立足人大职能和优势,把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融入人大决定、监督、代表等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政府主体、代表示范等各方作用,使代表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相互交融,凝聚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强大合力,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济源范区人大工委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孔庆贺带队深入基层人大,专题调研“代表发挥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进行探讨,鼓励和支持基层人大探新路、创特色。

  强化制度建设,管长效利长远。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制订关于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开展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创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建设的若干意见》,配套出台公众意见反馈、代表“亮身份”等制度办法,不断增强联络站(点)“建、管、用”质效,助推全市基层代表联络站点迭代升级,畅通代表扎根群众和基层的“毛细血管”;探索制定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指导性文件,发挥人大代表在群众中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基层治理制度化法治化。

  深化阵地建设 推动平台融合

  建强人大代表嵌入基层治理的“主阵地”

  人大代表履职阵地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人大代表实现广泛联系群众、充分凝聚人心的重要桥梁纽带。济源示范区人大工委、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基层站点更多嵌入党群服务中心、更好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赋能产业发展,以人大之力助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深化阵地建设,保障代表作用发挥。持续强化代表履职阵地建设,全市代表联络站(点)实现一村(居)一站(点)全覆盖,为代表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搭建了平台。高标准建设34个省、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出台实施意见,支持各基层人大依托示范点积极开展站点问政、居民议事、国家机关进站等活动,推动人大业务、“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双下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玉泉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全省优秀星级代表联络站,自2021年起坚持“人大代表+”接待群众模式,与行业专家、社区负责人、居委会支部书记、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并共同值班。近两年来代表参与调处基层矛盾纠纷 30余件,形成代表意见建议 30 条并转交相关责任单位办理,为100多个家庭解决家教难题,挽救失学、辍学青少年10余名。

  推动平台融合,营造共建共治格局。以代表联络站点、立法联系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等为依托,瞄准契合点、找准发力点,坚持融入大局、嵌入程序、纳入制度,探索与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平台载体深度融合,在融合创新中建强人大代表嵌入基层治理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协同做好社情民意收集工作,依法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比如,思礼镇在镇区人流量密集场所建设投用全省第一家“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工作站”,探索实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动新机制,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拥有各自空间,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平台布局一体化、聚智汇力联动化、问题解决长效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天坛街道人大工委充分发挥济源首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联络站、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和平台的优势,深化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功能融合、居民议事与协商议事双轨融合“两个融合”,为基层治理增添新活力。五龙口镇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政协委员联络室、志愿服务组织等场所一体布设在镇政府对面,坚持开展“代表有约”活动,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构建起民情反映、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深化“三进”活动延伸履职触角

  提升人大代表嵌入基层治理的精准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在全市开展人大代表进入网格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组织代表开展“三进”活动(进网格、进站点、进万家),延伸代表履职活动触角,提升代表为民温度和代表作用嵌入基层治理精准度。

  入“网”调纠纷。按照就地从便、合理编组原则,将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形成了四级人大代表同步发力的组织体系,让代表们有家可回、有事可干、有劲可使、有话可说。同时,结合全市基础网格分布、代表选区划分、代表居住地和个人意愿等情况,以基层单元为主要活动阵地,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合理编入网格。比如,天坛街道将辖区14名市级人大代表和46名民意代表编入四级网格,优化“街道—社区(居委会)—小区(居民组)—楼栋(巷道)”四级网格体系,形成“网格发现—代表督办—部门落实”闭环落实机制,推动选民反映问题在网格中解决。

  “格”中促和谐。探索“代表联络站+矛调”做法,创新设立“人大代表调解室”,发挥人大代表及民意代表公信协同效应,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协助推动诉源治理和矛盾化解。比如,大峪镇人大主席团将全镇72名市、镇人大代表全部编入镇村两级调解室,充当调解员和网格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仅2024年,该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协助办理“12345”市长便民服务热线案件532件,办结率100%。轵城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代表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邀请熟悉行业知识、从事工作领域具有较高权威的人大代表指导“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助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提档升级。同时,创建乡村法治调解品牌,在辖区建立了流动调解室,夯实“村民评理说事”阵地,推动人大代表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该镇辖区人大代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84起。

  代表访万家。落实省人大工作部署,聚焦“四高四争先”,持续开展“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扎实开展“党群连心·人大代表在行动”“四下基层”等活动,驻辖区党员、市人大代表及民意代表做到“七个一”,即联系一户群众、对接一定区域、结对一家企业、开展一项调研、接待一次群众、办好一件实事、提出一份建议。比如,王屋镇人大主席团推动人大代表积极融入“党建+基层治理”主题,变被动的“坐下来等访”为主动的“沉下去两访”,探索出“四心四情”(爱心话恩情、耐心建交情、热心拉乡情、诚心显真情)工作法,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克井镇的市、镇人大代表在开展“代表访万家”活动中,摸索出“走访座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做法,推动解决62件民生实事。天坛街道人大工委组建商贸服务业产业链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深入企业和商户走访调研,开展“亲情济源·政策直达平台”注册宣讲座谈会,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现状与难题,解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问题。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