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大专版|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 ——一起来看我省2024年度环保“成绩单”

时间:2025-04-03  来源:河南法治报

WechatIMG19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4月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我们一起来看我省2024年度环保“成绩单”

1 总体情况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报告指出,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6.1%、高于国定目标10.5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国家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定目标要求;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Ⅴ类水比例低于国定目标3个百分点。

  大气环境质量回稳向好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8天、同比持平,重污染天数7.9天、同比减少2.9天。

  今年以来(截至3月27日),全省PM2.5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优良天数59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6天。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经国家审核认定,截至2024年年底,我省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减排量分别完成147190吨(国定目标93440吨)、54163吨(国定目标36560吨)、252922吨(国定目标147040吨)、24696吨(国定目标3920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

  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报告称,全省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53.7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二级(较好);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64.0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一级(好)。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具有综合经营许可资质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达到165家,利用、处置总能力达到1404.91万吨/年。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43处,常规处置能力达到637.17吨/天,满足全省医疗废物常规和应急处置需求。

  核与辐射安全保持良好

  全省产生的废旧放射源全部实现安全收贮,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实现全年零事故。

  环境风险得到妥善处置

  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8起,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2 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着力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46家钢铁、水泥、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870项工业污染深度治理,645项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省级水网高质量建设,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1603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实施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全省119条主要河流和重点水库入河排污口,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推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贾鲁河等7条母亲河共164公里断流河段全部恢复有水状态,安阳河、南湾水库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溯源整治,实施农用地质量分类管理,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起底清零”专项行动;深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等行动,整治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179条,全省乡镇政府驻地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深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关停钢铁、铸造行业落后低效工艺装备26台套,退出烧结砖瓦生产线183条,完成109座工业炉窑清洁低碳能源替代。

  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比例分别达到98.9%、66.2%、5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行动,培育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15个、循环再生工业园4个,创建“无废工厂”“无废社区”等1764个。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碳排放交易机制,全面完成发电企业年度配额清缴任务,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

  加快推进南阳市、洛阳市和滑县能源新材料循环再生工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

  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内469个、生态保护红线内69个、秦岭地区26个疑似生态破坏问题核查整改,“绿盾”自然保护地内的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1%。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联合山西省编制完善《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

  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面积78.63万亩;开展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鹤壁山区困难地造林、三门峡乡村绿化等9个模式成为全国范例。

  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对全省407座尾矿库全面开展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严格核与辐射管理,确保全省辐射零事故。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开展“保卫黄河—2024”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在丹江口水库库区率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快速监测、预警、报告全国试点。

  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法规标准。修订《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制定《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成立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生态环境领域71项现行标准复审。

  健全环境政策。研究制定《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制定《河南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健全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

  优化监管方式。建成37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完成1616个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

3 奋勇争先统筹推进美丽河南建设

  报告指出,下一步,我省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完成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

  统筹推进美丽河南建设

  按照美丽中国建设“1+1+N”实施体系要求,完善美丽河南建设推进机制,系统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美丽河南建设先行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样板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培育一系列实践示范案例。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高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深化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编辑:林栋